從溫州往北,便進入了臺州地界。臺州東瀕東海,南鄰溫州,北靠紹興府和寧波府,西邊與金華府、處州府接壤。臺州地形以山地為主,南面以雁蕩山為屏障,境內有大雷山、天臺山等山峰,浙東最高峰的天臺山主峰米篩浪就位于臺州境內。那樂清船幫藏身的樂清灣,西邊靠大陸方向屬溫州,東半部的楚門半島和玉環島,則是屬于臺州治下。
臺州歷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就設有官方治所,但直到唐武德五年,臺州才以境內的天臺山而得名,然后一直沿用至今。
臺州海岸線長度超過千里,近海有12個島群和近700個大小島嶼,海上狀況也是十分復雜。雖然沒有類似樂清船幫這種規模的海盜團伙,但像宋氏兄弟之前所在的那種兩三條船的海盜小團伙卻是為數不少。
聯軍艦隊的作戰船只、后勤船只,再加上作為誘餌的商船船隊,規模幾近百艘,如此龐大的混合船隊如果一同行動,很難不引起近海地區官府的注意。因此在石迪文的建議下,聯合艦隊還是拆成了幾個部分,由商船船隊沿近岸航線行進,在其偏東數海里處是中小型戰船,而噸位最大的“進取號”和搭配的護衛艦、后勤補給船,則是保持在離岸大約三四十海里之外的航線行進,盡可能減少被人發現的幾率,因為這艘船的確外形特征太過明顯,一旦露面就很難隱藏身份了。
聯軍在溫州行動期間,“進取號”也只是在最后一戰中才露面,其他時間都是盡可能隱蔽行跡,為的便是要讓未來的對手料想不到這個大殺器的存在。在抵達最終的目的地舟山群島之前,“進取號”都會遵循這一原則,盡量減少在公眾面前露面的時候。
船隊在途經上下大陳島的時候再次遭遇了海盜襲擾,這兩個海島與前日在溫州的戰場很是類似,也是兩個島一北一南對立,合稱大陳島,又稱東鎮山或是洞正山。
從溫州、臺州前往朝鮮、日本的商船都會取道大陳島附近海域,并將島上的高梨頭礁作為航海標識。上個世紀中葉,大陳島也是明軍水師海上抗倭的戰場之一。嘉靖三十四年,明軍水師在此地追剿倭寇,島上還有當時留守明軍所筑的報警煙墩和據點。不過到了這個時候,海防松弛,明軍水師早就比不了百年前的狀況,在這些近岸島嶼上也不再駐防軍隊。當年的抗倭前哨,如今已經變成了海盜的樂園。
上大陳島和下大陳島之間相隔僅兩海里左右,兩個島上竟各駐有一伙海盜,平時就以打漁維生,但在海上遇到獨行的商船,立刻就會化身海盜。
聯合艦隊用來充當誘餌的商船都是兩艘一批,走在最前的這兩條船便正好遇上了出海作業的大陳島海盜。先發現目標的是下大陳島的人,在確認目標有兩艘船之后,自覺實力不夠的海盜們打出信號,讓上大陳島的海盜趕來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