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艦隊來這里之前,只是從戰略位置上確定了以石浦港為此次行動的前進基地,目標還是舟山群島。但來這里實地看過之后,錢天敦和石迪文都認為此地有長期占領的價值,只是如何操作還需要好好盤算盤算。
這石浦港港灣呈月牙形,港區面積達二十多平方公里,港內風輕浪平,可避10級以上大風,而港內水深可容萬艘漁船停泊,即便是萬噸海輪也能在港內暢行無阻,以天然港的港口條件而論,這里甚至比舟山還要更好一些。這個地方距離寧波府城有百余里,中間還隔了個象山港海灣和眾多山地,比舟山群島與府城間的距離更遠,可以算得上是寧波府治下的一塊飛地。而且這地方屬于衛所轄地,本地除了漁民之外就是在這里屯墾的衛所軍家屬,民間情況比較簡單,只需控制住駐軍頭目就可以了。
石浦所的這幫軍官,在錢天敦和石迪文看來都是一丘之貉,并沒有什么差別,不過現在需要安撫本地民眾的情緒,有必要找一個可用的代言人出面。那幫百戶的等級略低,其聲望未必能讓民眾信服,所以只能從千戶和副千戶里選一個合用的人來做這件事。到目前為止,還算比較合作的馬靈顯然要比態度反復的副千戶稍稍靠得住一點。
除了石浦所駐軍的具體狀況之外,錢天敦等人比較感興趣的信息,就是本地的開發狀況了。雖然軍中有許克這個潛伏象山好幾年的暗樁,但他對于石浦的了解程度肯定比不了這里的地頭蛇。類似常駐人口、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契稅收入等等信息,普通老百姓肯定是不知道的,必須得從官方途徑查詢比較可靠的數據。
馬靈在海漢軍中接受盤問的同時,高橋南已經帶著部隊開進了石浦所城。不過這個小城只是作為石浦守軍的岸防據點,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所以城內的面積也不大,基本都是被密密麻麻的營房和后勤設施給填滿了。而高橋南所率部隊的任務,就是對城內的人員和財物進行清點,確保在這里所獲得的收益都能及時歸入聯軍的戰利品清單中其中的大部分自然是要歸海漢所有。
石浦所明軍在繳械后武器都被集中到城門處堆放,高橋南隨手拿起一支明軍所使用的火銃,先是掂了掂份量,又舉起來試瞄了一下。這火銃長度跟海漢民團陸軍所使用的步槍差不多,但份量卻更為沉重,這是因為其材料強度不夠,所以槍身和槍管的結構都要做得更為厚實一些。但這樣的老式火繩槍在海漢民團中基本都已經淘汰干凈,只有一些鄉鎮上組織的民兵隊還在使用。
而即便是這種較為原始的步槍,在本地明軍中的裝備比例也僅為三成上下,加上軍頭們為了壓縮軍費而刻意減少了訓練量,一年下來都未必能有機會進行幾次實彈射擊訓練,明軍所能發揮出的戰斗力自然可想而知了。
至于火炮,高橋南就更瞧不上眼了。石浦所城的幾門佛朗機炮都是小口徑炮,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配備四個子銃,預先填好彈藥備用,戰時輪流裝入母銃發射。這種炮由于炮膛的密閉性較差,射程也極為有限,因此聯軍才敢肆無忌憚地在城外極近的地方部署炮兵陣地,準備與城頭火力對射。不過守軍在開戰之前就慫了,幾發試射的炮彈就摧毀了他們的戰斗勇氣,倒是替攻方省了不少事。
以武器裝備而論,這里的防御力度還不及西班牙人在臺北的兩處據點,雖然西班牙人的防御也同樣沒能給海漢軍制造太大的麻煩,但至少還有一些能讓海漢軍比較忌憚的城防火炮。而這石浦所的幾門佛朗機炮,在高橋南看來基本就是形同虛設,就算守軍敢于使用這些火炮與城外的聯軍對抗,高橋南認為他們的機會最多也就是把裝好彈藥的子銃全部發射一遍而已,在作戰經驗豐富的海漢炮兵面前,他們大概不會有重新裝填彈藥再來一次的機會。
對于海漢軍來說,這些武器顯然沒有什么回收的價值,只能當做廢銅爛鐵處理。倒是許裕拙可能會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畢竟這也是大明兵部督造的官方制式武器,運回福建多少也能派點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