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駛過對馬島北端之后,隔海相望的便是朝鮮半島的主要港口之一釜山港了。釜山的意思為“釜狀的山”,早在15世紀初期,釜山就被朝鮮李氏王朝指定為對外商貿港口。不過若以經營規模而論,釜山港比起南邊的長崎港尚有差距。大多數西方商人都是以長崎港或平戶港作為遠東地區的最后一站,極少會再繼續向北航行去到釜山。
不過海漢船隊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考察東北亞地區的實際狀況,自然也不會漏下了朝鮮半島南端這個重要所在。為了能夠順利進入釜山港,船隊還特地在對馬島停留了一天,為的便是從當地的商館中雇傭朝鮮人作為向導。
令陳一鑫感到欣慰的是,朝鮮人對于“海漢”也并非一無所知,早在兩三年之前,已經有海漢商品通過貿易渠道流入朝鮮半島,甚至據說有一部分被作為貢品獻入了宮中。不過由于這些商品是跨海運來,數量又極其稀少,其價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按照朝鮮向導金南義的說法,朝鮮市面上有限的一點海漢商品幾乎都是被皇親國戚給包圓了,價格再高也不愁銷路。
在距離釜山港尚有數海里之遙的位置,陳一鑫已經能夠從望遠鏡中看到釜山港灣絕影島南端的太宗臺了。這個地方據說是得名于新羅太宗武列王曾在統一朝鮮半島后游覽至此,因而才得名太宗臺。
釜山港雖然在后世是世界上數得著的綜合大型貿易港之一,但在這個時代的建設水平卻顯得十分寒酸,碼頭上就只有數條延伸入海的木制棧橋,規格和新舊程度都存在明顯差異,顯然不是統一規劃的產物。僅從港口的規模和設施來看,相比日本人經營的平戶和長崎兩個港口都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就更不用說海漢自己經營的港口了。
船隊剛在碼頭靠岸不久,朝鮮官員便來收取入港停靠的費用了。讓陳一鑫有些吃驚的是,盡管有向導從中說合,朝鮮官員依然堅持要收取每艘船每天三十兩銀子的停靠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