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峴港已經建成了長達十里的民用港區,其中也包括四處軍民兩用的碼頭。每個月從峴港進出口的貨物數量,目前在海漢的海外港口中首屈一指,貨物吞吐量甚至比珠江口的香港島還多了一成左右。
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也為這個地方注入了活力,初創時這里加上本地人,人口也不過才一兩千人,而現在常駐峴港的人口已經達到五千,其中超過八成都是登記造冊已經入籍的歸化民。雖然這些人當中有不少是安南裔出身,但當他們加入海漢之后,享受到這種新社會制度下帶來的種種好處之后,絕大多數人都會以自己的新身份為傲。
峴港本地最大的產業有兩項,除了海貿相關之外,另一項便是造船業。除了海漢與安南合作開辦的峴港造船廠之外,這里也還有不少小型私人船廠存在。李毛仔等人在臺灣雞籠港的做法,在這邊其實早就有人實施了。
顏楚杰的考察行程中便安排了參觀本地的一處私人造船廠,這間造船廠的老板名叫詹勤,說起來也不是外人,他是大海商詹貴的侄子,后臺老板其實就是詹貴。詹貴跟海漢合作多年,甚至舉家搬遷到三亞定居,也算是海漢的鐵桿擁護者之一。詹家在海漢殖民地的產業,也因此而多多少少能得到一些扶持和照顧,比如在峴港這間造船廠所建造的漁船、貨船,其設計方案便是來自海漢海運部。
詹勤一邊帶著顏楚杰在船臺走動參觀,一邊向他介紹自家船廠的經營狀況“如今安南商人大多意識到了海貿的好處,掏錢打造新船的意愿也很積極,在下這邊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下半年了,正打算趁著年底前這幾個月的時間,再修建兩處船臺一起開工。”
在峴港休整補給完畢之后,九月十七日,聯合艦隊從峴港開拔。值得一提的是,艦隊出發當天,峴港當地居然還組織了一波碼頭歡送儀式,有上千人來到碼頭為這支龐大艦隊送行,熱鬧的場面讓顏楚杰一度誤以為自己回到了勝利港。
艦隊離開峴港之后便沿著海岸線南行,當天下午便抵達了會安附近海域。這座城市曾經是安南中南部地區最為繁茂的海港城市,但在1628年八月的會安戰役中幾乎完全毀于戰火,也是海漢民團在海外作戰中第一座攻克的城市。除了原本定居在此的大量華商出逃之外,葡萄牙人在吃到苦頭之后也撤銷駐會安的商館機構。加sh漢在北邊開建峴港,取代了會安的貿易港功能,自那以后會安便一蹶不振,如今已經淪為了一個普通的海濱市鎮。當初被海漢火炮轟垮的會安城墻,就再也沒有重新修葺過,幾年前戰火留下的痕跡在當地依然清晰可見。
聯合艦隊在會安外海的占婆島演練了登陸奪島戰術,由于正好處于每年九月至次年三月的雨季,連綿不斷的降雨和海上的風浪給演習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不過顏楚杰認為惡劣的氣候環境更有助于練兵,畢竟真正打仗的時候,可沒辦法指定在好天氣還是壞天氣行動。錢天敦以前訓練特戰營的時候,甚至還專門找天氣狀況不佳的時候進行野外拉練。
鄭柞也在海漢旗艦的甲板上全程觀摩了這次演習,看著步兵們在炮聲隆隆的火力掩護之下劃著小艇在沙灘登陸,然后迅速建立灘頭陣地,鄭柞不得不佩服海漢人在近海地區的兩棲作戰的確有過人的水平。雖然島上只有虛擬的假想敵,并沒有任何形式的抵抗,但鄭柞可以確定這樣的攻擊方式足以壓制住守軍的抵抗,不過這也讓他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顏將軍,如果貴軍遇到這種攻勢,會如何進行防御”鄭柞饒有興趣地問道。這是一個類似于矛與盾的問題,鄭柞很想知道海漢軍如何防御這種登陸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