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灣這個地方在另一個時空中,從20世紀初就被列強當做了大型軍港使用,法、俄、日、美等國都在當地設立過軍事基地,并且長期駐扎軍隊。
海漢這幫人從穿越之初開始,便將金蘭灣定為了必須要納入自家掌控的戰略要地,而且這個目標在安南內戰結束后便迅速得到實現。但由于這里的港灣面積實在太大,輸入的移民數量也比較有限,所以開發進度并不算太快。而主要兵力和船只都駐扎在這里的南海艦隊,在很多時候不得不扮演監工的角色,協助建設部完成港區的規劃和建設。
對金蘭港的規劃和建設,海漢是做出了超前的安排部署,在港灣內設置了規模很大的軍用碼頭區。就算有兩支聯合艦隊規模的船隊同時到訪,這里也具備了基本的接待能力。不過由于工程太過龐大,時至今日也仍然還處于修建過程當中。按照建設部的計劃,要完成基本的規劃狀況,大概還需要三四年的時間才行。如此龐大的港口建設規劃,也就只有臺南的雞籠港,zj舟山島的定海港等有限的幾處地方能夠與其媲美了。
僅以軍事演習為例,這個時代的軍隊往往只是在校場上做一些行軍隊列的操練,即便是效仿戰時攻防狀況,大多也只是做做樣子,對于提高部隊戰斗力所能起到的實際作用非常有限。類似海漢所制定的這些野外演習計劃,對于安南軍隊來說是極其新穎的訓練方式,而且效果也很明顯。每年參加聯合軍演的安南部隊,對比其參演前后的狀況,都會發現實力有所提升。加之安南最近幾年基本沒有戰事爆發,沒條件像海漢民團那樣輪流派出去作戰,聯合軍演幾乎是他們模擬戰時環境訓練的唯一機會。
因為海漢民團在安南內戰時期打出的戰績太過輝煌,所以戰后安南軍方對于海漢民團的一切都是推崇倍至,從入伍選拔到獎懲措施,從武器裝備到訓練方式,基本是從頭到腳復刻了海漢民團的模式。甚至連軍方的機構也按照海漢模式進行了改組,除了保留兵部這個名稱之外,內部機構和各級官職都拋棄了過去效仿大明的命名方式,改為采用海漢的體制。
海漢對于這樣的改變自然也是樂見其成,甚至主動投資將以前的涂山訓練營改造升級為涂山軍校,專門用于為安南培訓新軍和基層軍官。為了能夠盡快推行新的軍制,海漢還特意放寬了每年選派到三亞軍校留學進修的高級軍官名額,讓安南軍中所有營級以上職務的軍官都能盡快掌握他們應有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高級軍官對海漢軍事體系的了解越深入,敬畏感就越多,畢竟雙方之間存在的實力差距,只有真正了解雙方情況的人才能意識到這種差距的可怕之處。
安南的國土狹長,擁有數千里長的海岸線,對于海防的重視與生俱來,除了努力建設強大的海軍之外,這種近海地區的兩棲作戰也是其十分重視的訓練項目,雖然這樣的軍事演習所耗費的軍費著實不少,比起校場上的劃水演習不可同日而語,但安南兵部還是咬著牙勒緊腰包派出了軍隊參加,為的便是能多積累一些戰場經驗,從海漢這邊多學到一些實用的戰術。
聯軍艦隊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在占婆島進行兩棲登陸演練,然后又休整一晚之后,才繼續向南進發。從占婆島出發繼續南行大約一百四五十海里,便到了此行的第二個補給點歸仁港。
歸仁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曾一度是占城國的國都,在15世紀70年代,安南后黎朝的黎圣宗親自率軍攻打占城,并在擊敗對手之后占領了占城國的大部分領土,歸仁也在其中。到16世紀末的時候,占城國因為支持柔佛蘇丹國對抗葡萄牙殖民者,惹怒了當時與葡萄牙結有盟約的安南南部地區阮氏政權,阮氏起兵將占城的地盤進一步向南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