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安南的盟友,海漢當然會在戰爭爆發時選擇支持安南,不過如果戰事持續的時間長一些,對海漢來說倒也未必是壞消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最起碼面向安南的軍售訂單會因此而多出不少收益。而且安南軍隊與瀾滄軍隊在內陸山區的交戰實例,也將會成為海漢軍方今后修訂戰術的參考資料。畢竟海漢民團軍進入內陸山區的作戰經驗不多,說起來似乎也就只有1631年石碌礦場暴動后民團軍進入瓊中山區平亂,算是小小考驗了一下民團軍在這方面的作戰能力。
主管兵工生產的白克思道“不過我們的外貿型軍火沒有這么多的庫存,只能跟他們簽署分批交貨的協議,不知道安南人能不能接受。”
“我倒是覺得安南人不會有挑挑揀揀的念頭,對他們而言,我們不把訂單砍掉一部分就算很不錯了,畢竟他們以前遞交的軍火訂單從來就沒有足量成交過。”陶東來不無調侃地笑著應道。
海漢與安南雖然是盟友,但出于安全和長期控制的考慮,在軍火裝備的出口方面卻是一向卡得很緊,很多東西并不是安南人拿多少錢就能買到多少。安南向海漢下的軍購訂單上的內容,十成能買到六成就可以偷笑了。至于交貨期,這一向都不是安南人會在意的交易條件。
“不過他們這次買的軍火數量不少,要是最后沒跟瀾滄國干起來,這批軍火流入他們的武器庫,那今后兩三年大概都不會再接到他們的訂單了。”白克思對這批軍火最終是否會在戰事中派上用場還是存在一定的疑慮。
海漢并不希望賣出去的軍火成為買主的庫存,只有不斷的消耗,軍火生意才能長久地做下去,而戰爭無疑是刺激軍火消耗的最佳手段,如果安南真跟瀾滄國打一場全面戰爭,那么一次性賣給安南兩年的軍火供應量似乎也沒什么問題。
“參謀部認為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非常高,除了兩國之間的宿怨以外,安南目前向外擴張的意愿也是很強的,但南邊的占城和真臘都不是那么好對付,北面的大明就更不用說了,東邊跟我們隔海相對,也就只剩下西邊的瀾滄國能動一動了。”王湯姆解釋道“事實上我認為他們可能這幾年里就一直在等著瀾滄國先動手,以便有足夠的理由發動一場對外戰爭。”
對于這兩個相鄰的國家來說,彼此都是現階段唯一適合開戰的對手,在這樣微妙的局面之下,戰爭似乎已經無法避免。而唯一有能力阻止這場戰事的海漢,卻找不到任何理由來做這件事。恰恰相反的是,除了能向參戰國出售武器之外,也還有其他理由讓海漢冷眼旁觀,甚至是在暗中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