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已經是過去了,不是嗎我想現在當地的官府應該是聽命于你們的執委會,而不是大明國的朝廷。”范迪門當然能夠想到崖城的狀況,畢竟整個海南島都在海漢的控制之下,這些名義上暫時還屬于大明的地區在實際上聽命于誰,并不是一件難以判斷的事情。
在穿越到這個時空的當月,立足未穩的海漢就派出人馬前往崖城,與當地官方進行了接觸。崖城算是海漢最早打開的一處市場,后來與廣東商家所建立的貿易關系,也都是通過崖城的商家輾轉達成的。而崖城的地方官員,也是海南島官場上投靠海漢最為徹底的一幫人,自從羅升東、魏平等人開了頭之后,崖城官場無論文武,自上而下,統統都陸續易幟成了海漢的“幫兇”。
這七年下來后續繼任的知州、同知、通判、參將等等,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先來勝利港拜碼頭,先得到海漢執委會的認可之后才會去崖城赴任。而對于離任的官員,海漢也會視其在任期間的表現,給予一筆數額不等的“安家費”,但數目肯定是大大超過其從朝廷拿到的餉銀。
崖城當地的治安、戶籍、田產、稅收、司法等等事務,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由駐崖辦全面接手,當地衙門與海南島上其他地方官府一樣,基本淪為了一種象征性質的圖騰,已經沒有了實際的運作機制和職能。按照海漢民政部在去年完成的統計資料顯示,崖城地區常駐人口中的歸化民比例已經超過了八成,社會結構和群眾基礎也算是相當不錯了。
盡管對崖城的狀況有一定的預計,但當他們抵達當地時,范迪門還是對當地民眾的反應大吃一驚。
過去的崖城水寨在幾年前就已經人船皆無,全都轉行為海漢跑海運去了,只留下一個編制掛在大明兵部下面吃空餉。而崖城水寨的所在地,位于寧遠河入海口的港灣,如今也變成了本地的客貨綜合碼頭。“飛速號”抵達的時候,碼頭上已經人頭攢動,全是聽到消息來迎接執委會大首長的群眾,粗略一看至少也有六七百人之多。
當寧崎步出船艙出現在后甲板的時候,岸邊的人群爆發出了一陣喧囂聲。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也已經聽說了海漢在下個月即將立國的消息,而此次巡視崖城的可是執委會的大官,放在大明那差不多就是六部尚書、殿閣大學士這類的高級職位了,而且海漢沒有皇帝,能在執委會里做官的基本就是到頭了,這種大人物近年已極少會出現在崖城,也難怪民眾會如此興奮了。
范迪門雖然聽不懂岸上群眾呼喊的內容,但看到這些興奮的面孔也能想到是怎么回事,海漢高官在本地的威望也由此可見一斑。他在上任之后也曾到巴達維亞周邊地區巡視過,希望能夠從附近依附于東印度公司的土著部落多引進一些勞動力,以用于重建巴達維亞城的工程,但他在當地所收獲的更多的是白眼與冷漠,那些口頭上臣服于東印度公司的部落并沒有什么出手相助的打算,至于眼前這種受到當地民眾熱情歡迎的場面更是從來都沒遇到過。
毫無疑問,海漢與大明之間人種和文化都一脈相承的特點,的確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在大明境內的殖民統治,這是荷蘭人在遠東地區治理殖民地所永遠無法具備的優勢。
寧崎登岸之后,本地駐崖辦的工作人員和現任的知州等官員便趕緊上前參見。當初抽調了穿越集團中精英分子組成的駐崖辦,由于崖城重要性的逐步降低,如今已經全部都換作了歸化籍干部在運作。而最初在駐崖辦任職的馬力科、邱元、何夕、穆夏柏、馮安楠等人,如今也都成為了各個部門獨當一面的干將,在海漢內部的說法中,駐崖辦可算得上是一處仕途升遷的風水寶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