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全國范圍內發現和開采的鐵礦多達二百三十二個州縣,其中福建二十八處、廣東二十三處、廣西兩處,這三地加起來就有鐵礦五十三處之多。至于民營的冶煉業作坊更是比比皆是,如廣東南海縣的煉鐵廠,在崇禎年間已經達到三千人的用工規模。根據嘉靖年間的統計數據,官營冶煉廠加上民間作坊,全國的生鐵年產量已經破萬噸,遠遠超過了同期歐洲國家的生產水平,而在這個數字之中,福廣兩省的產能就占了差不多一半。海漢以這昌化一處冶煉廠的產能,就能抵得上大明兩個產鐵大省之和,足見其生產效率之高了。
不過范迪門有所不知的是,海漢這冶煉基地的起步能如此之快,其實也還是依賴了大明各種官方和民間經營的冶煉機構所培養出的眾多匠人。廣東地區的民間鐵冶業尤為發達,像韶州、惠州等地的鐵礦,每年秋收之際,便有人糾集人馬,百千成群越境而來,自行開礦建爐,煽鐵取利。當然除了這種“野生”經營之外,更多的還是拿到官方牌照按時納稅的合法冶煉作坊和礦場。
如廣東佛山的鑄鐵工場的規模就相當大,僅炒鐵一項就有數千從業者,而其中又細分為司爐、鑄工、鉗工、錘工等等,已經有了較為細致的分工。不過這些手工業者仍是受時代條件的限制,基本都是聽命于行會安排,而非資本主義性質的自由雇傭勞動者。
海漢早年從廣東大量引入戰亂和災荒造成的難民,其中便有不少從事這個行業的匠人,后來其中絕大部分都被集中到昌化這邊效力。而民政部門通過這些人的人脈,陸陸續續又從大明挖來了許多冶煉行業的匠人。
廣東布政司對民營鐵礦山場經營結構有比較明確的規定,由山主為爐首,爐首即為總甲,下面每十人設一小甲,并且要填寫個人資料,然后呈送到縣衙才能拿到經營執照。而海漢直接就通過官府中人拿到這些名單,然后照著名單挖人,一批一批地拉到昌化來安置。這種挖人方式在后來甚至被用到了官營煉鐵廠,用高薪將匠人盡數挖走。
當時這些為官方服務的匠人收入大約是“每名歲支行糧十石八斗,冬夏衣布二疋,棉花二斤八兩”,這種收入在海漢與勞工等級掛鉤的待遇中只能算是比較基礎的水平,而海漢對于擁有專業技能的匠人一向十分大方,只要亮出三級勞工的待遇,就足以讓大部分的匠人心動了,而且又有早期投到海漢的同行勸說作保,這種挖墻腳的行動進行得非常順利。而主管這一領域的官員早就被海漢的糖衣炮彈喂飽,對此類行為也是睜只眼閉只眼,只要別把事情鬧太大,海漢挖走多少人對官員來說也沒什么負面影響。
目前在昌化地區為海漢工作的數千冶煉從業人員當中,至少有四五百名匠人是從大明挖過來的。這些人大多已經在擔任著各個生產環節的負責人和工頭,并且也為海漢培養出了更多的從業人員。近期甚至已經開始接納來自安南的學員,為在年內于安南國內由雙方合作開建的煉鐵廠培訓工人。
對于昌化這里的冶煉產業規模,范迪門只能抱著羨慕嫉妒恨的心情來觀察。巴達維亞當地并沒有這種大型冶煉廠,全城也僅有三十多名職業鐵匠,打造農具和武器盔甲之類的東西還湊合,但想要像海漢這樣進行大規模的冶煉作業就的確有點困難了。當然了,爪哇島附近沒有大型鐵礦的存在,才是最為致命的短板。在巴達維亞還要為生鐵來源發愁的時候,海漢的產能卻已經多到能用來鋪設長距離的軌道交通線了,這實在是讓范迪門有點心塞。
范迪門在來到昌化之前,就聽說這里有海南島上最長的一條鐵路線,而這種鐵路線在運輸方面的獨特優勢,范迪門在三亞期間也已經短暫體驗過了。對于海漢的這個發明,他也只能由衷地表示欽佩,但這玩意兒也與諸多的海漢特色一樣,沒辦法照搬到別的地方去,一是因為蒸汽機車只有海漢能造,二是這鋪設鐵路所需的鐵軌實在太多,比修建普通道路的造價要貴了好幾倍,換作別家根本投不起這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