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張新安排寧崎和范迪門開始參觀儋州本地。如果要與海漢治下其他地區進行橫向比較,其實儋州這邊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以港口為依托的海運商貿體系是本地最主要的商業形式,而經營的項目內容則主要是由種植園為基礎的農林類產品。
不過儋州因為建城的時間較長,本地的耕地開發程度也遠超范迪門先前所考察的幾站。如同這個時代的普遍狀況一樣,儋州的耕地的絕大部分是集中在少數地主權貴的手中。海漢在儋州推行土地改革政策的時候,也遇到了比較大的壓力,迄今仍有一些地區的耕地處于地主們自行經營,不愿接受海漢農業部統一安排的狀態。
當然也有不少如同黃子杰一樣比較有眼光的人,看清了海漢的勢頭已經不可逆轉,果斷將身家拿出來換光明前程。儋州地區目前總共七十四個種植園項目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本地人,這個特質與其他地方的種植園經營背景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而儋州地區因為地勢平坦,水利資源豐富,水稻也成為本地最主要的耕種項目,目前已經是海漢治下最為重要的產糧區之一。
范迪門到來的時候,這里的水稻田正處于播種期,城外阡陌縱橫的水稻田一眼望不到邊,成千上萬的百姓正抓緊清明前這段時間栽種水稻秧苗,這樣的勞動景象對于范迪門來說也是一種新鮮的體驗。巴達維亞城外也有漢人耕種稻田,但規模卻比這儋州差遠了。
張新介紹道“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地區都是由農業部統一技術指導的種植區,這里栽種的水稻秧苗,也都是農業部進行的育種繁殖,朱老去年還專門來儋州進行過技術指導。”
張新口中所提及的“朱老”,是農業部老專家袁若修的老伴朱萍,袁家三口加一個徒弟高歡都是農業方面的專家,不過只有朱萍是專攻糧食作物。近年袁若修、朱萍老兩口年歲漸高,經受不住舟車勞頓,外出指導工作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農業部基本已經是由袁秋業和高歡等少壯派接手了。
寧崎感興趣地問道“既然農業部的秧苗,那這里的耕種收獲應該要強過本地自行經營的水稻吧”
張新點點頭道“那是肯定的,光是產量就超過本地平均水平三成以上。而且農業部在栽種技術上也有專門的指導,像育秧階段的壯秧措施,就不是普通農民能自行掌握的技術。”
海漢在治下地區推廣的農業科技都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應用之后的效果顯而易見,而由此所帶來的糧食產量差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本地地主加入到農業部的合作耕種計劃中來。畢竟這種實惠看得見摸得著,沒必要虧了自己的腰包來跟海漢對著干。
當然這樣的農業技術支持也不是白白的,地主們每年必須按比例將一部分收獲的糧食以較低的收購價出售給海漢官方,并且繳納一定數目的土地稅。不過如果與過去向大明繳納賦稅之后的情況來做比較,與海漢的合作倒是更實惠一些,在實際收入方面還是有所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