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響應道“回稟首長,十大規范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寧崎接著問道“那敬業奉獻是什么意思”
廖響應道“敬業奉獻是說身為公民,需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服務社會。”
寧崎聽他背得只字不差,便打算再考他一個靈活有難度的題目,繼續問道“那這愛國一條,是指愛哪一國”
范長逸在旁邊聽到這問題,頓時就覺得后腦勺一麻。白鹿書院雖然在教授海漢指定的教材,但對于這些細處卻并沒有給學生進行講解。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站在書院的立場上,如果講解這種敏感的政治概念,就是在自找麻煩。
儋州原屬大明,但卻被海漢實際控制,如果把愛國解釋為愛大明,那豈不是對海漢懷有叛逆之心儋州這地方前幾年出過事,對于言論的監控要遠大于別處,要是被有心人舉報可就麻煩了。但要把其解釋為愛海漢,海漢卻又一直沒有正式立國,這樣一來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說法。雖說民間已經默認了海漢這個國籍,不少人甚至以加入海漢籍為榮,但執委會都沒宣布立國,你小小一間書院還搶在前面宣布了,這不成了越俎代庖之舉
所以書院在日常宣講啟蒙教材時,往往都只讓學生熟練背誦內容,卻并不會對其細節逐字逐句地進行解釋說明。寧崎突然問到這么敏感的問題,這學生答不上也就罷了,范長逸更擔心他胡亂作答,惹惱了寧崎就不好辦了。
那廖響沉默片刻才開口道“當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學生以為,愛國無非忠義二字。若要忠,學生既生于大明,當忠于大明。若要義,學生成長于海漢治下,舉家入籍享海漢之福利,當為海漢效力。忠義如何兩全,愛國二字該如何做到,還請首長指點。”
廖響所念的兩句詩是來自唐朝詩人李希仲的薊門行,講的是軍人以身報國的內容,意思是為國而死,乃是忠義的極致。但廖響顯然對于寧崎所提出的問題也沒有明確的答案,好在他這番對答也算巧妙,并沒有偏向于任何一邊,范長逸聽完也稍稍放松了一點。
寧崎笑了笑“你這突然就念了兩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