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門上任后所面臨的局面非常嚴峻,在此之前還真沒有將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教育上,也是來到儋州之后,才注意到海漢人對于大眾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非常之高。海漢不但負擔了所有的教材費用,而且還會拿出不少錢財獎勵那些學習優異的人,并給予他們前往三亞深造進修的機會。不問可知,這些學員去到三亞之后,自然會被海漢在當地取得的建設成就所折服,然后在進修過程中逐漸變成海漢的忠實擁躉。
但與其他領域的落后狀況相類似,范迪門也再次發現海漢的這套教育策略很難照搬回去。這中間的原因有好幾個,其一,東印度公司在財政預算上不可能像海漢一樣對教育領域有著比較寬松的待遇,甚至連多辦幾所學堂加大入學生員數目都很難實現。其二,東印度公司與巴達維亞當地人的文化差異太大,不可能像海漢這樣與大明文化迅速融為一體。其三,海漢人在教育領域的規劃非常全面,看得出他們是早早就做好了長遠打算,并且以極高的效率在付諸實施,而東印度公司在這方面既缺乏專業人才,也難有像樣的規劃。
范迪門想起早些天在三亞參觀教育機構的時候,他看到有別國學生在海漢學府中進修,其中甚至還有金發碧眼的歐洲少年不問可知,那一定是海漢盟友葡萄牙人送去的學員。這些外國學員在海漢學府所受到的教育,其洗腦程度大概也不會比這儋州的書院差多少,等這些學員學成歸國,少不得又是多出了一批海漢的擁護者。二十三十年之后,這些學員當中可能有不少人都會進入各國的政壇上層,屆時海漢苦心經營的教育機構,才到了真正展現出影響力的時候。
而東印度公司到那個時候會是什么樣的境況,范迪門很難做出預測,但想想生活在巴達維亞的數千漢人,他突然覺得后脊梁有點發涼海漢既然能對大明的子民動用手段,日后自然也能對其他地方的漢人采用教育這種簡便易行的方法來收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