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智見老頭子語氣慎重,也知道這不是開玩笑的時候,連忙躬身稱是。他本就天資聰穎,又得穿越者們幾年來不斷的言傳身教,意識眼光都遠超同時代的普通民眾,想法自然要比他這只會造船的老父親活絡得多。但張天貴是個老實人,事事講求個踏實,也沒年輕人那么多的想法。父子倆雖然同在海漢當差,但對于局勢的看法和自己所定的目標,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類似這種意識形態的差異,不但存在于國民與非國民之間,便是像張家父子這樣已經入籍多年的歸化民,老一輩人和接受過海漢教育的年輕人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分歧。這一期的海漢時報發行之后,在民間引起討論最多的問題并非海漢是否應該立國,而是從海漢發展到海漢國之后,普通民眾的生活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新移民、體力勞動從業者等等,最為關心的便是入籍門檻問題。這些人來到海漢的初衷便是求一碗飯吃,來了之后發現入籍的待遇會更好,但卻有一道不高不低的門檻擋在前面,需要花費好些時日才能邁過去。對這些人來說,海漢的立國對別國的影響是好是壞無關痛癢,能否在短時間內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這才最重要的事情。
而已經拿到海漢國籍,或者說像張家父子這樣身為“國家工作人員”的老資格歸化民,所關心的問題層次便要更高一些了。這些人有著穩定的工作崗位、收入和生活條件,對于政治上風向變化也比底層民眾更為敏感,他們會從更理智的角度去判斷海漢立國之后對于自己所處位置的影響,是迎來升官發財的機會,還是將要面對更激烈的競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其中的門道,大部分人只能看個大概,很少有人能考慮到更深層的東西,類似張天貴所提出與國際關系有關的這些問題,就已經算是眼界極高了。
當然了,就算是張千智這樣思想意思已經與穿越者很接近的年輕人,其實也無法完全理解執委會的意圖。他給自己父親所作出的解釋,一多半是從首長們口中聽來,另外一部分便是他自己的理解了。對于海漢處理國際關系的方針和策略,張天貴所能理解的程度其實也還比較有限,這并非穿越者對他有所保留,而是張千智所處的層面不夠高,能看到接觸到的信息相對比較有限,自然也難以完全理解執委會的抉擇。
在這個晚上研究時報內容的不僅僅有本地民眾,前來觀禮的各國權貴也幾乎都是人手一份。就連根本看不懂漢字的范迪門之流,也專門托迎賓館的工作人員要了一份報紙他有蘇克易這個通曉漢語的翻譯在身邊,解讀報紙上的內容倒是沒有太大的障礙。
范迪門所關心的并非海漢執委會告知國民的內容,那些事情他管不著也沒有興趣花太多時間去了解,他更關心的是此次參與觀禮的各方對海漢立國一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以此來推斷海漢今后一段時期內所面臨的國際形勢。這個工作說簡單不簡單,說難其實也不算難,那報上登載有各國各方的恭賀書信,多少能反映出當事國對于此事的態度。
例如安南這種幾乎與海漢穿一條褲子的國家,刊登在報上的賀信便是熱情洋溢,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安南朝廷對海漢的倚重,雖然清都王本人沒有蒞臨三亞,但派了他的王位繼承人鄭柞過來出席,也算是給足了海漢面子。而亞齊、柔佛這種國家與海漢沒什么直接的交情,去年下半年才開始官方往來,這恭賀就顯得客套了許多,多半就是期望兩國永保和平,互不侵犯,多做買賣少撕逼之類的官方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