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囤積在巴達維亞的貨物運來三亞,再在海漢的商業報紙上刊登出售廣告,肯定還是會有識貨的商人下單采購,這樣慢慢操作起來,或許也能逐步將來自西方的商品再次打入大明的市場。另外東印度公司希望從大明購買的各種商品,也可以在報紙上刊登求購信息,這樣或許就會有供應商自行登門了。
不過片刻工夫,范迪門便已經想到了好幾種利用這商報謀利的辦法,欣喜之余也更覺得海漢的手段了得。如果東印度公司早年有人能想出這種辦法,或許與大明的貿易狀況就會是另一番景象了吧
但范迪門旋即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海漢能采用這種手段來影響和調控市場上的貿易狀況,是建立在其已有的政治影響力、軍事保障、貿易規模以及與大明同祖同宗的文化基礎之上,而這些卻幾乎全是東印度公司的短板,就算勉強能搞出這么一份報紙來,也不太可能達到同樣的成效。而且海漢名下的銀行在福廣兩地的主要港口和城市都開設有辦事處,讓往來于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商人基本脫離了使用金銀貨幣的交易,這種便捷是其他任何一國都無法的。
雖然銀行這種金融機構對來自歐洲的范迪門來說并不陌生,威尼斯人早在12世紀就已經建立了銀行從事金融業務,但他在三亞參觀了海漢銀行的運作之后,不得不承認海漢人的操作水平和業務范圍都遠遠勝過歐洲的同行,如果想將西方銀行機構引入海漢所控制的地區進行運作,無異于自取其辱,而且很可能會被手段更為高明的海漢人使用金融手段給玩到垮。
想與大明建立貿易關系,就繞過不海漢這一關,而且必須要使用海漢所的商業宣傳平臺,金融結算手段和轉口貿易港才行。這些條件結合起來,無疑是一個跳進去就爬不出來的大坑,但東印度公司想要打破以往的貿易屏障,還真是非跳不可。
站在理智的角度來看,范迪門也知道如果讓東印度公司跳進去,固然能夠賺到一些利益,但更多的卻是成全了海漢,讓其所能控制的商業渠道又增加了一條。但如果不往里跳,東印度公司在遠東地區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都將會繼續被壓縮,特別是在南海貿易聯盟成立之后,如果被排擠在外就基本等同于失去了遠東地區大半的市場。
此外還有一個迫使范迪門做出選擇的因素,就是競爭對手葡萄牙人。見風使舵的葡萄牙人早在1628年就與海漢達成了合作協議,在海漢貿易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也是目前的東印度公司還無法趕上的。正因為如此,葡萄牙人從大明和海漢所得到的商業資源也非常多,在近幾年中的貿易量已經超過了貿易狀況逐年下滑的東印度公司,在進入遠東地區的歐洲國家中排名第一。
得到海漢扶持的葡萄牙不但在貿易方面打開了局面,而且海漢明顯在暗中還對其了軍事支援。據范迪門所知,葡萄牙在馬六甲海峽乃至印度果阿殖民地,其武裝水平都有明顯的提升,而其裝備的武器極有可能就是來自于位于三亞內陸的海漢兵工廠。如果東印度公司繼續站在對立面上,很有可能下一次攻打巴達維亞城的就不再是什么馬打藍土人了,而是武裝到牙齒的葡萄牙與海漢所組成的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