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值得注意的另外一點,這些土人既然會來河邊捕魚,就說明他們的部落距離后龍溪應該不遠,假如將來這部落與海漢敵對,那這附近的河面顯然都會處于土著武裝所能覆蓋的范圍,這也是不可不防的一個潛在威脅。
不過現在摩根要趕時間去上游查勘地形,暫時也沒空去探尋這土著部落的具體所在地。不然的話,他倒是很想帶著自己的單兵裝備去追蹤這些土人,看看他們的老窩究竟在什么位置。
接下來的幾里路,摩根注意到后龍溪西岸逐漸由平原過渡為丘陵,而東岸的變化則剛好相反。對照手中的地圖,摩根知道下一個九十度的河灣就在前方了。
這個河灣自北向東呈現出一個半徑頗大的弧度,倒是沒有下游那處近乎直角的河灣轉得堅決,因而水流也不像下游河灣那么湍急。摩根依然是照著前面的操作方式,下船上岸進行徒步勘察,在這里尋找適合建立營地的區域。但以這里的地形來看,摩根是不太可能找到具備天然防御優勢的地點了,這無形中肯定會使得后續興建據點時的工程量大為增加。而這種地形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可以便利地觀察到周圍區域的動態,只要在據點內搭建一個三四層樓高的瞭望臺,就足以看清方圓數里內的狀況了。
其實前次虞堯來這邊實地考察的時候,也都在這些地方做過簡短逗留,只是當時主要為了核實勘校地圖,倒也沒有像摩根這樣帶著具體目的而來,細致地對地形地貌進行考察。而摩根在這里所選定的地點,基本就確定會成為之后海漢大興土木的地方了。
在考察完這處河灣之后,天色已經暗了下來。考慮到這里陌生的地理環境,摩根可不會再冒險駕船行進,便就近找了一處水流稍緩的河岸停靠,然后全員下船上岸,搭建了一處臨時營地。
摩根所帶的部隊雖然并非野戰軍,但因為這次的任務性質比較特殊,所以出發前也配發了不少野戰裝備,這行軍帳篷、廚具、簡易防御工事等等,布置起來非常快,一個多小時之后就吃上了熱食。這個時候淅淅瀝瀝的雨水終于停了,士兵們趁著吃飯的時候身上暖和,紛紛把濕漉漉的軍服脫下來搭到火堆旁烘烤。雖然每個人都有配發的軍用雨衣,但在室外一整天的行動,難免還是會有不少的雨水從衣領浸入了內層的軍服。
目前海漢已經試制出了橡膠涂層的雨衣,化工部門用木炭和硫磺制備出了二硫化碳,用于溶解橡膠,將其涂在布料表面,就能起到極好的防水效果了。這種辦法原本是在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麥金杜斯發明出來,并且英語中的“雨衣”一詞也以發明人的名字acktosh命名,但穿越者們在擁有了橡膠產能之后,毫不猶豫地讓這項發明提前了兩個多世紀出現。
不過因為生產成本和產能問題,這種橡膠涂層的雨衣也暫時只有穿越者們和少量歸化籍高級干部、軍官才能有資格得到配發。而目前軍方所發放的制式雨衣,依然是用織物浸油制成的油布材質,雖然防水的效果還不錯,但這東西可燃性極高,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存在,只是因為造價相對低廉才成為了軍方采購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