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在外獨自帶兵的機會不多,偶爾有野外拉練也就是帶著他手下的偵察兵在三亞附近的山區進行,根本無需修建這種工程量頗大的營區和防御工事,自然在這個領域的經驗也就不如田葉友那么豐富。不過難得能逮著機會遇到懂行的人,摩根便在飯桌上向田葉友請教了不少了這方面的問題。兩人邊喝邊聊,直至深夜。
翌日,摩根尚在睡夢中,被帳篷外傳來一陣鼓噪之聲驚醒。摩根心道莫不是澎湖來的船隊到了,正待起身,侍衛已經進了帳篷向他稟報“首長,營地外來了幾個土人,看樣子是想向我們傳遞什么信息。”
摩根聞言趕緊穿上衣服,走到門口又回頭對侍衛吩咐道“把我的槍拿上。”
摩根所指的槍并不是他那把視作寶貝的200,那支槍平時都拆成幾大塊放在防潮箱里,已經很少會拼裝起來使用。現在摩根所使用的是一把海漢兵工小批量試制的新產品,仿制斯賓塞1865步槍的后裝式連發步槍。
這種步槍使用了黃銅彈殼,發射時膨脹的彈殼會閉鎖住彈膛的后部,從而解決后膛槍漏氣的問題,而金屬彈殼也順便解決了彈藥防潮的問題。裝彈時需從槍托后方取出供彈管,然后將七發銅殼定裝彈從槍托上的孔洞推入。當拉下扳機護圈時,回轉閉鎖槍機后退打開槍膛,拉出空彈殼,同時槍托中的彈簧會將下一發彈推出供彈管,扳上護圈,槍機將子彈推入彈膛同時閉鎖這個空間。
雖然這種步槍在每一發射擊前都需要扳下擊錘,射擊后還需要上下拉動扳機護圈來完成卸彈殼和裝彈的動作,但其射擊速度已經遠超現在使用定裝彈的燧發槍每分鐘三到四發的射速,最快只需十余秒就可以將填裝在槍托內的七發子彈打完。如果使用預填裝的彈管來更換子彈,持續射速甚至可以達到每分鐘二十一發,稱其為連珠槍也毫不為過。光這一把槍的火力輸出,就相當于六七支燧發槍了,而且按照海漢兵工的內部測試,一口氣發射兩百發子彈也無需清理槍膛,比起發射紙質定裝彈的燧發槍可要強多了。
當然了,這種“先進武器”的短板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造價和使用成本太高。目前這種連發步槍一支的造價約莫相當于七支燧發槍,這就意味著要將其列裝到一支部隊,初期就得花費七倍的軍費。此外因為槍身結構更為復雜,生產周期也較燧發槍長得多,想要在短期內實現成建制的列裝幾乎不可能,而零零散散的列裝顯然又難以充分發揮出新武器的威力。
另一塊短板就是彈藥,銅殼定裝彈的生產技術對于目前的海漢兵工來說仍具有比較大的難度,幾乎純手工的制作過程導致產能十分低下,一個熟練工一天造出來的的子彈只夠一支槍發射一分鐘。而且以這種槍的性能,彈藥的消耗之大讓人無法忽視其成本與現在部隊大面積列裝的燧發槍所使用彈藥存在的差距。
在現有的生產力之下,武器性能的提升必然意味著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的相應上升,而這種性能提升在除軍方之外的人來看,應該都會認為存在著明顯的過剩和浪費,因為以現有的武裝水平就足以戰勝海漢目前所能遇到的對手了,花費大量軍費對武器進行頻繁升級顯然缺乏必要性。
因此雖然新武器的研發一直都在進行,但軍隊制式武器的更迭卻相當緩慢,類似的新式步槍還有好幾種也在同期研發當中,不過摩根很識貨,從三亞出發之前去海漢兵工下屬的武器研究中心轉了一圈,便選中這把連發步槍作為臺灣之行的隨身武器。而海漢兵工的主管就是白克思,對此自然是大開綠燈,畢竟這苗栗項目的安全保障還得指望摩根的發揮,給他最好的裝備也是海漢兵工的應盡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