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入絕境的土人們意識到這種工事已經不能給他們安全的庇護,而只會承受一邊倒的殺傷,便放棄了這種不切實際的戰法,紛紛沖出來,希望能以手中的武器來扭轉不利局面。
然而雙方的武力差距注定了這是一種單方面送人頭的死亡沖鋒,迎接他們的是兩門裝填好葡萄彈的火炮,以及已經排好陣型舉槍瞄準的一整連步兵。隨著槍炮聲大作,這些沖出來的土人幾乎是在頃刻之間就被打得血肉橫飛。即便有那么幾個人僥幸地射出了手里的武器,也沒有再嘗試第二發的機會了。
在齊射的槍聲中間夾雜著冷漠而堅定的銅哨聲,那是來自指揮官的射擊指令,每一聲哨聲響起,都意味著兩位數的土人中彈倒地。海漢軍僅用時兩三分鐘,便將這條防線上的土人戰士收割殆盡了。
北路軍打響的同時,陳一鑫和摩根也下達了進攻的命令。除了分隊攻入部落的士兵之外,在山坡上還有十多名狙擊手學員,從高處向進入村中的同伴火力掩護。而攻入村中士兵,則開始逐個清理村中的棚屋,將留在村中的老弱婦孺趕到一起集中控制。
在海漢兵力和武力都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貓里社土人所能做出的有效抵抗措施幾近于無,抓著武器沖出棚屋的土人還沒來得及從混亂的場面中認準一個目標,往往就身中數槍了。而完成清理的棚屋都被海漢士兵迅速地引火焚燒,讓土人們能夠騰挪躲藏的區域越來越少。
在此期間或許會有少數土人趁亂逃入附近山林中,但更多的土人卻還是選擇留下,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離開部落之后要如何存活下去。與其走投無路死在山林間,倒不如在這里為部落戰死。這些土人雖然做事一根筋,但血性十足,戰斗意志也相當堅定,只可惜他們遇到的對手是海漢,這種悍不畏死的作風非但不能扭轉戰局拯救部落,反而會進一步激起了海漢士兵的殺心,加快對他們的屠戮。
對所有手持武器的土人,海漢士兵得到的命令是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對其進行制服,這當然也包括殺死對方在內。所以士兵們對于土人的處理方式簡單而又粗暴,基本都是直接開槍擊倒,然后再用刺刀來對其進行補刀。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就難免有一些士兵殺得興起,會對無辜老幼也一并下狠手,期間難免有一些慘烈的場面。
遇到這種狀況,軍官們頂多也就是喝止一下。對于戰場上的非必要殺戮,軍方高層其實一向都是睜只眼閉只眼,雖然從人性的角度來說,這種行為不是很妥當,但士兵們也需要一些刺激來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殺氣和決心。
土人有組織的抵抗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就在南北兩路海漢軍的夾攻之下土崩瓦解。海漢軍很快就控制了貓里社周邊地區,然后將俘虜的人員戴上腳鐐手銬,向東押送出去。而村落里所有的建筑物,都將進行焚毀,以便絕了土人再在這里重建部落的念頭。
海漢在作戰過程中依然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傷亡狀況,兩名士兵在村中搜查棚屋時被土人偷襲至死,另外有多人在交戰中受傷。不過這個程度的傷亡代價還算可以接受,也不會對北上部隊的整體實力產生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