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船直到翌日下午才追上主力部隊,然后孫真和龔十七用小艇去到旗艦上,向指揮部匯報了在當地的偵查所得。又過一日之后,艦隊來到了膠東半島的最東端,隸屬成山衛轄區的成山角。正好同在旗艦上的幾名穿越者來到甲板上,以成山角的海岸為背景,合照了一張照片做為紀念。
這可不是他們個人的惡趣味,這數碼照片日后會用筆記本電腦讀取出來,然后由畫師制成放大版的繪像,再由南下的船只一站一站地傳送回三亞,刊登到海南島最有影響力的官方媒體海漢日報上,作為海漢軍的最新功績對民眾進行宣傳。當然了,這種宣傳文章肯定會配上相應的地圖,以標明海漢軍北上后所到達的位置。
每一次海漢在海外的大幅擴張,都會伴隨著相應的宣傳攻勢,以增長歸化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幾年下來,海漢軍戰無不勝的光輝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而民眾也會以海漢在海外領地的不斷擴張而感到驕傲。
這些衛所距離登萊之亂的中心區域登州城都有上百公里,所以在這場內亂中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一些,都還保持著基本的建制。其中靈山衛轄區的膠州灣是整個膠東半島最大的不凍港,明軍在這地方還保留了小規模的水師建制。海漢這邊雖然沒有將其當作太大的威脅,但也不希望在北上艦隊抵達目的地之前就被明軍偵查到相關情報,所以在膠東半島南海岸線的這段航程中,主力艦隊將與海岸保持三十海里左右的距離,以避免被駐防明軍發現。
不過為了更切實地掌握膠州灣的狀況,王湯姆還是派出了一艘偽裝成普通商船的偵查帆船,前往海灣內進行偵查,指揮官便是剛在杭州行動立下大功的安全部外勤任務主管龔十七。為了能夠更好地掩飾身份,這艘偵查船上還特地裝運了一些浙江出產的商品,以便應付可能出現的來自當地守軍的盤查。
膠州灣面積近五百平方公里,有南膠河、大沽河等十一條河流從膠州灣入海,灣內港闊水深,終年不凍。1372年明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到膠州灣,在這里修建了靈山衛,部署駐軍以防范倭寇入侵。
靈山衛下轄三個千戶所,在行政上由萊州府管轄,軍事上隸屬于山東都指揮使司下的即墨營。靈山衛城位于膠州灣灣口南岸,在永樂二年1404年和弘治元年1488年又分別由指揮僉事郭崇和分巡副使趙鶴主持了兩次大規模的擴建。如今的靈山衛城城周五里,城墻外包青磚,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東西南北分別有朝陽、閱武、鎮海、承恩四個城門,門上建有增強防御力的門樓。城外建有護城河,深達兩丈五尺,寬為兩丈。
靈山衛城建置志中記載“四門洞達,街為十字,均齊方正,形若棋盤,巷口有石若棋子,中有界河自北水門入,由南水門出,匯于城南,漸次歸海。”城中間建有衛署、經歷司、倉庫、演武場等設施,駐軍規模一千余人。
在經歷了三次營建之后,靈山衛城已經儼然是膠州灣沿岸地區的軍政要地,駐軍機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衛指揮使為正三品,在地方上已經算是級別很高的官員,而靈山衛行政區域也比后世地級市還要大出不少。
不過靈山衛在登萊之亂期間也接到山東都司的命令,抽調了大部分兵力前往登州參戰,期間的傷亡著實不少,所以目前也是處在戰后恢復期,駐軍規模肯定是趕不上戰前了。好在當時亂軍的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膠東半島北海岸,倒是沒有直接波及到靈山衛這邊,所以靈山衛城及其周邊設施都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