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則生變,不管是廖杰還是鄭凡都沒有這么好的耐心等下去了。所以廖杰還是堅持己見,并且將出征福山驅逐海漢人的任務交給郭興寧。他希望郭興寧能親自去跟海漢人交手,以事實來推翻其心中錯誤的想法。
郭興寧并不情愿拿到這個任務,但他也知道廖杰最信任的人莫過于他與上官野了。如今上官野已經在福山縣駐扎了大半個月,也盡力偵察了海漢的部署和動向,現在需要動手的時候到了,他郭興寧不上還能誰上,就算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廖杰對郭興寧的要求是速戰速決,盡可能不要把戰事拖到入冬,只要海漢人放棄礦場乖乖退回芝罘島去,倒也不用對他們趕盡殺絕。留著這頭肥羊,日后還可以慢慢想別的招數來榨取油水。郭興寧也只能抱著僥幸心理,指望自己之前的想法只是誤判,海漢人不會有那么大的勇氣來跟朝廷官軍正面對抗。
但行軍進入福山縣境內之后,郭興寧就發現這種僥幸大概會落空了,只怕是明軍還沒離開登州城的時候,海漢人就已經做好了應戰的準備。否則也無法解釋為何明軍才從駐地開拔沒多久,就有海漢探馬出現在了部隊附近區域。海漢對于明軍的到來并非毫無防備,可想而知他們應該已經在銅礦所在的區域作出了相應的部署,自己這次的差事想要順利完成怕是難了。
但郭興寧倒也沒有因此而慌亂,他雖然早就認定海漢人不會輕易遵從登州府衙的命令讓出銅礦,但也沒有真的認為海漢軍的實力能與明軍一戰。至始至終,他都認為這只是一群武裝海商,而沒有將海漢軍視作真正的職業軍隊。
郭興寧所帶的部隊都是他從兗州府帶過來的嫡系人馬,之前在登州參加過平叛之戰,也都是經歷過戰陣歷練的老兵了。這次出兵福山縣,廖杰還特地撥了幾門便于運輸的佛郎機炮給郭興寧,加上原本營中近三分之一的火槍兵,郭興寧對于打敗海漢還是挺有信心的。
只是這海漢探馬一路上如同趕不走的蒼蠅一樣,著實讓人心煩,郭興寧不禁有些擔心如果海漢軍也像那萬家軍一樣油滑,不肯正面接戰,那處理起來也會很麻煩。之前登州駐軍就是不想陷入到十分麻煩的治安戰之中,才會對萬家軍的存在睜只眼閉只眼。海漢軍比萬家軍只強不弱,要是也變成類似的局面,那就會變成一樁大麻煩了。
但郭興寧卻沒有意識到,其實他的麻煩從踏入福山縣地界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在距離目的地還有大約十來里地的時候,郭興寧接到了墊后人馬的報告,稱古現鎮以東地區突然出現了數量不詳的海漢武裝人員,并用路障封鎖了通往登州城的官道。
海漢人早不動手遲不動手,等到明軍過了古現鎮才動手,這種動作顯然是要掐斷郭興寧的后路了,已經是表現出了十足的敵意。雖說這地方與登州城之間并非只有官道能夠通行,但明軍后續所需的作戰物資卻需要通過官道來進行運輸,如今這條運輸干線被海漢軍切斷,明軍的作戰周期和半徑也會因此而受到明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