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鐘盛板著臉道“這陸路去不得,水路也去不得,那如何是好難道就眼睜睜看著成山衛和威海衛的將士餓肚子不成”
廖杰道“餓肚子恐怕難免,但不至于餓上一整個冬天。”
“那廖大人是有解決之法了”陳鐘盛追問道。
廖杰沉聲道“也說不上解決,無非就一個拖字。那芝罘灣冬季會封凍,海漢戰船幾乎全是大船,定然不能在港灣內過冬。本官估計再有十天半個月,海水初凍,海漢戰船就會調頭南下去南方過冬。屆時我們在從海上運送物資過去,就不用擔心被半途攔截了。”
陳鐘盛聽完廖杰這個辦法也有些無語,廖杰這主動示弱就已經表明了軍方的態度,如果說軍方在陸上尚有與海漢一戰的決心,在海上就完全沒有跟海漢交手的心思了。但想想登州的狀況也的確很無奈,水師尚在戰后重建之中,根本沒有與對手交戰的能力,不低聲下氣地躲著還能怎么辦。
對海漢而言,在芝罘島建設軍事基地和移民轉運營地,以及開采福山縣境內的銅礦,這些都是由執委會經過長期研究之后作出的決策,為此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員和資金,做了長時間的準備。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海漢在膠東半島的這些舉措都是決心滿滿,不容有失。如果有人想試圖跳出來阻止海漢的行動,那不管是土匪武裝還是大明官軍,對海漢來說性質都一樣,就是必須要除掉的絆腳石。
雖然海漢自登陸以來一直在努力嘗試與本地官府搞好關系,試圖用好處收買然后逐步架空的方式來控制地方,但現在看來這種做法所起到的效果仍然比較有限,登州城里的文武官員對于海漢的示好并不買賬,他們更想得到的是直接的收益,比如一處剛剛被發掘出來的銅礦。
雖然海漢不想在登州主動發起戰爭,但如果地方官府表現出了太大的敵意,海漢倒也不會回避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利益爭端。這次明軍出兵也說得上是師出有名,但雙方要各憑本事過招,缺乏準備的明軍顯然是吃大虧了。
這次出征的郭興寧部一千余人,能好手好腳回到登州城的大概只有一半左右,而且出征時所帶的各種武器、物資,在倉惶回撤時也丟了大半,大概算得上是登萊之亂以后,登州本地駐軍在執行任務中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
而原本應該在福山縣策應其行動的奇山千戶所,甚至還根本沒來得及獲知福山銅礦那邊的戰況,郭興寧部就已經戰敗撤走了。不過這倒是給當地駐扎的明軍免去了一場禍事,否則以奇山所的位置,只能就近對芝罘島發動攻勢,其結果可能要比郭興寧部的遭遇更為慘烈,說不得錢天敦等人一個命令下去,海漢軍就索性把奇山所城給連根拔了。
郭興寧戰敗逃回登州城,勢必會讓海漢的軍事實力曝光一部分,而登州官府大概也不太可能就此偃旗息鼓,裝作什么事都沒發生過。接下來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自然是登州駐軍再次集結,以更充分的準備和更多的兵力,對福山縣境內的海漢機構設施發動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