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進碧春園的小組出來得比預計的更快,只是他們三個人進去,出來還是三個人,并沒有把目標人物給帶出來。帶隊的成員到馬車上把里邊的情況一說,也是讓林南和潘嚴面面相覷,良久作聲不得。
原來他們要找的這個翠娥已經不在園中,剛被人接走不久,算算時間,應該就是在潘嚴離開這里之后。不過進去這人也算機靈,掏了五兩銀子,買到了一條有用的消息晚上接走翠娥的人,是杭州府衙的捕頭韓正山。
“林兄,此人是否很難纏”潘嚴見林南面色凝重,便主動向他問道。
林南點點頭道“先前杭州府衙主辦大火案的捕頭,便是這人。”
潘嚴尋思道“難道我之前聽到與翠娥對話那男人就是他那他是去而復返,連這一夜都等不得了”
林南道“不管你當時聽到的人是不是他,我們都得去他住處走一趟了。”
韓正山是否還在追查大火案,這在林南看來是次要的,現在最要緊的是趕緊找到翠娥,從她口中掏出有用的信息,找到那個目擊者,掐斷這條人證的線索。當然如果翠娥已經將所知的情況告知了韓正山,那么林南也不介意為了保守秘密順手多處理一個人。
自從通盛碼頭大火案發生之后,韓正山的日子就很不好過。他是最早負責調查此案的捕頭,前期的調查壓力幾乎全都集中在他這里,所有的證據都指向明軍,然而他卻根本沒有調查軍隊的權限。而且他的上司杭州通判王元因為有直接利益牽扯其中,并不希望韓正山有任何不利于海漢的發現,或多或少對調查工作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盡管不久之后因為案情導致的局勢惡化引發了高層的重視,讓上查天下查地的錦衣衛也加入到調查中來,但錦衣衛的到來并沒有讓他的調查工作順利多少,反倒是雙方因為缺乏溝通而讓錦衣衛僅僅承擔了調查軍隊的任務,以至于后續的調查工作進展十分緩慢。此時海漢軍已兵臨城下,大量民眾涌入杭州城避難,所有的衙役都被派上街頭維持治安,讓他的調查工作也變得難以為繼。
當然了,不管是韓正山還是目中無人的錦衣衛,最終都沒能查明大火案的真相。盡管最后官府與海漢人通過談判取得了和解,但負責偵辦此案的韓正山卻并沒有因此而覺得松了一口氣,反而覺得十分憋屈。他知道這案子里有頗多古怪之處,只是礙于偵破手段和來自上頭的壓力,難以調查清楚前因后果。
雖然案子在名義上已經結案了,雙方還像模像樣地簽署了協議,官府向海漢移交了“兇手”,但韓正山并沒有完全放棄這起大火的調查,打算慢慢去尋找案子的真相。不過他也知道上面的高官未必都想讓此案真相水落石出,要是察覺到他還在追查,說不定還會設法阻撓他的調查。而且距離大火案越久,各種有效的證據就越來越少,所以韓正山也只能慢慢地理順案情,指望能有所發現。
或許是冥冥之中注定,韓正山居然從看似完全無干的渠道獲得了重要的消息,他久未光顧的碧春園相好翠娥竟然是讓人帶了消息,暗示有關于大火案的消息可以。于是韓正山急急忙忙地趕到碧春園,將翠娥拉到一處無人墻角里詢問,最終作價一百五十兩銀子,以購買翠娥口中的“目擊者”身份信息。其實當日出入過通盛碼頭的人,韓正山大部分都已經當面問詢,但并沒有收到太多的有價值信息,他只能寄希望于這名目擊者是當時調查工作的遺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