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同聽課的其他人中,倒是有兩三個人一直在拿著筆記錄譚舉任所說的話。韓正山注意到他們所拿的并非普通的毛筆,而是一種金屬筆尖的筆,面前還都擺著一小瓶墨水,寫一陣便要用筆蘸墨,用法倒是與毛筆一致。譚舉任在派出所的時候也見過黃同陽使用這種筆,據說筆尖是精鋼所制,海漢人稱之為“鋼筆”,寫出的字筆畫極細,一張紙可以書寫的內容也比毛筆要多得多。
能熟練使用這種鋼筆進行書寫,顯然不會是新近才抵達海漢的移民,韓正山不問可知,這幾個同僚肯定是在海漢國入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韓正山當下便決定等譚舉任講完之后,要去找這幾位仁兄套套近乎不是為了他們使用的書寫工具,而是把他們做的筆記借來看看,免得錯漏了這講話中的重要內容。
這批將要隨譚舉任南下的干部中既有韓正山、呂義這樣的新移民,也有幾名已經在機關里工作了較長時間的老歸化民。雖然無法全部啟用有經驗的干部,但執委會還是希望能安排出以老帶新的陣容,讓南下的工作組在當地開始工作后可以快速上手,不至于因為經驗欠缺而讓所有部門都無法良好運轉。至于類似治安官這種相對不那么穩定的職位,有譚舉任和當地的武官盯著,倒也不太會出什么大的岔子。
而隨后幾天的課程,都是由各個部門的“首長”親自登上講臺授課。這些學員們雖然已經有干部職稱,不過在“首長”面前也絲毫不敢表現出松懈怠慢,不管聽不聽得懂也得打起精神硬撐下來再說。韓正山倒是通過這些課程又加深了對海漢官僚體系和各個部門的了解,每天與呂義等人閑聊的話題,也都是在討論相關的內容。韓正山自嘲小時候若是有這樣的學習勁頭,只怕早就考上了功名,如今至少也是個秀才甚至舉人了。
當然了,在培訓班里所學到的這些東西,跟大明科舉要考的經史子集并沒有什么聯系,而是讓這些菜鳥干部們在短時間內盡可能掌握管理民眾,維持機構運行的方式方法。這些理論并不高深,他們所欠缺的也就只是實踐經驗罷了。
從培訓第三天開始,所有學員在主官的帶領下,到移民營中開始挑選和登記南下的人選。譚舉任所分配到的移民配額是八百人,這其中包括了一百七十余名已經確定下來的歸化民,剩下的名額就要從移民營地中挑選了。
按照民政部一貫的做法,在幾天之前就已經開放了自愿報名,而移民所將得到的好處除了移民補助、土地、房屋等等諸多優厚待遇之外,還有就是被統一縮短到一百天的入籍考察期。只要在抵達當地一百天之內沒有犯下明顯的過錯,那么就可以自動獲得海漢國籍并享受國民待遇,這對新移民來說,要比留在本地競爭有限的入籍名額容易多了。
當然了,新移民們并不知道他們將要被分配的具體地方在哪里,否則其中很多人可能會因此而打退堂鼓,畢竟要去到三亞以南幾千里的海外,也不是每個人都愿接受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