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搖頭道“這你就不懂了,莫說安南的城池,就算大明的城池,對我海漢又能有多大作用首長高瞻遠矚,找安南國討要的幾塊海外飛地,俱是未經開發的天然良港,于開辟南海航線大有好處。再說荒地有什么關系,這三亞也只用了八年時間,便建成了眼下的光景,假以時日,這些海外港口不都會慢慢變成一個個熱鬧的港城”
韓正山回想自己從浙江南下時一路所停靠的各個港口,果然也是很符合丁旭所說的這種情況,海漢人并不熱衷于進入內陸占領城池,而是喜歡在臨海港口和海上航道要害處建立據點。以其獨特的經營手段,這些海港的確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成為了繁華的商業港口和人口聚居地。隨著海漢移民的不斷遷入,這種臨時據點也會很快就演變成隸屬海漢的領土了。
自古以來的國家要擴張,無不是以大陸為基礎攻城掠地,但海漢卻獨辟蹊徑,所占領土不是島嶼便是臨海港口。韓正山了解得越多,便越是佩服海漢這種另類的手段,只可惜他的上司譚舉任是乘坐軍方艦船,否則他還真想當面向譚舉任請教一下,這海漢的對外擴張策略到底是有多少奧妙在其中。
船隊在第二天駛抵了峴港,距離港口還有十幾海里的時候,在甲板上便已經能看到峴港外圍的高大山嶺了。
就港口建設水平而言,峴港與幾乎同一時期開始啟動的香港相近,移民們看到海外也有如此之大的海漢領地,在船上便已經歡呼起來。不過韓正山在南下途中已經見識過了海漢的數處港口,因此對于峴港的建設規模倒也沒覺得特別驚訝。
船隊入港停靠,當地駐軍和警察已經提前在港口劃定了活動區,船上的移民可以在短暫的停靠期內分批下到岸上放一放風,但不允許離開劃定的活動區。此次的南下船隊中只有極少數人被安排在峴港落腳,絕大多數移民只能在這里短暫停留,連走馬觀花的參觀都不會有,就得繼續往南行進了。
碼頭上的力工們用絞盤熟練地操作高大的吊臂,將船上的貨物吊裝上岸,其中大多數都是比較廉價的初級工業品,如各種鐵制的農具等等。這些東西雖然利潤不高,但在安南南部的市場占有率卻相當不錯,貨物在峴港批發給安南國內的商販,再由他們分銷到內陸地區。
韓正山在碼頭上看到來接貨的安南商人興奮地開箱驗貨,不禁腦洞大開,心想海漢若是把農具換成武器,那不是隨時都能在別國武裝起數以千計的人員這安南和大明沒因此生出內亂,倒也是海漢手下留情了。他可不知道海漢每年向國外出口的武器交易量頗大,而最大的兩個買家便是這與海漢相鄰的大明與安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