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韓正山所掌握的經濟常識,自然難以意識到雙方在貿易內容上的差異意味著什么,但有一點他是看得很明白,海漢在本地的影響力之大,已經與國內并無差異。雖然這地方名義上是安南國“借”給海漢經營,但韓正山在這里所見到的狀況,不管是海漢人還是安南人,都是將這里視作了海漢的領土,交流用海漢官話,交易用海漢流通券,唯一的衙門是隸屬海漢的峴港管理委員會。
韓正山問了幾個水手,才知道安南國在峴港并沒有設立官方機構,完完全全將治理權交給了海漢。甚至就連海漢海軍的戰艦也可自由進港停泊,安南國對此并無限制,看起來對海漢就是完全不設防的狀態。或者換個說法,安南國的執政者似乎也并沒有把這里再當作自己的國土,而是與安南接壤的海漢領地。
這到底是完全的信任還是出于對海漢的畏懼,韓正山還真是不好判斷。不過海漢在此常駐的部隊數量極少,僅有一個連的陸軍是正兒八經的作戰部隊,都駐扎在港灣入海口附近的山坡炮臺。海軍也駐扎了一個裝備維修排在這里,不過成員大部分都是專業船匠,只是在此協助過往海軍船只完成維修維護工作而已。平時的治安工作全是由警察負責,軍隊只擔當對外防御的職責,這或許也是讓安南比較放心的原因之一。不過此次海漢南下船隊規模龐大,進港之后還是派了專人去附近的安南官府送上公文,以免安南官方對此有所誤會。
作為距離三亞航程最短的安南東海岸大型貿易港,峴港的繁華程度大概算得上是整個東海岸首屈一指的港口,甚至遠遠超過了海漢早期在北部灣開發的黑土港。如今這里的常駐人口已經多達兩萬余人,其中大約有一半是海漢國民,剩下的人里面一部分是正處于入籍考察期的準國民,還有一部分是在這里為海漢打工的安南人。當然了,很多安南人是做著做著就覺得不如加入海漢籍拿到更好的待遇,然后就向海漢提交了入籍申請。而安南官府對于這種人口流失一直都是睜只眼閉只眼,只要雙方都是自愿行為,官府便也不插手干涉,任由人口自行流動。
韓正山了解了峴港的狀況,再琢磨琢磨也就明白了為何海漢能夠從大明源源不斷地吸收移民。不管是安南還是大明,地方官府對于海漢這種實力的存在都不免會心存畏懼,誰也不想為了一些的去留而主動招惹麻煩上身。更何況被海漢所占領的地方,附近的官府多多少少都會從海漢人手中獲取到各種好處,這些官員一般也都會給予海漢行事的方便,其立場究竟會站在本國還是海漢一邊還真是說不定。
韓正山轉念一想,那浙江舟山何嘗不是大明的峴港,被海漢人占去了一年多時間,浙江官府卻并沒有采取什么行之有效的措施來驅逐海漢。反倒是海漢反客為主,竟然將軍隊開到杭州城下,逼著浙江官府變相承認了他們在舟山島的權益。這安南國國力遠不如大明,不過執政的高層倒是心思活絡,直接就把這地方送給了海漢,不用大家為此撕破臉皮,還能以此換來海漢的各種援助和支持,倒也不失為一個比較平和的解決辦法。
韓正山很想在峴港走走看看,畢竟相較于與大明一樣是漢人政權的海漢,這里才算是真真正正的外國,他也很想見識一下異域的風土人情,但怎奈上級劃定的活動范圍就限于港區之內,就連飯食都是在別處做好之后送到碼頭上來,哪怕是他這種級別的干部也沒有資格走出限定區域。他在船上的時候還聽船長丁旭說過這峴港風景極佳,甚至還有首長在這邊圈地蓋樓,每年過來度假,但現在連碼頭都出不去,看來是沒法一飽眼福了。
不過老天爺似乎十分眷顧韓正山,一直以來的好運氣也沒有離他而去,當他正打算放棄這個念頭的時候,便有人來通知他去上級那里報到。韓正山趕緊放下飯碗,抹了一把嘴就趕著去見譚舉任了。
“你跟我去趟附近鎮上,順便跟這里的治安官交流一下,學學人家是怎么治理這地方的。”譚舉任吩咐完之后,也不再多問韓正山的意見,便返身上了一輛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