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殖民地各有優勢長處,發展方向各自不同,這些參觀訪問的經歷也令譚舉任開始思考,星島所具備的優勢和最佳的發展方向。
執委會的計劃是將星島建成海漢國今后一段時期內的西南邊陲橋頭堡,原則上還是以軍事戰略要地來審視這里的功能,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非常務實的選擇。在這個時代,通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商船數量遠不如他們過去所在的那個時空,想要將星島建成新加坡一樣的地區貿易樞紐港,目前的東西方海上貿易量還難以滿足發展需求。
海漢進入這一地區之前,葡萄牙人在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最大,星島西北大約二百公里外的海岸上,便是葡萄牙人趕走原來的土著之后占領的馬六甲城。來往于兩洋之間的葡萄牙商船,自然會優先選擇自家的港口停泊。荷蘭人倒是很想介入這一地區,但可惜每次嘗試都被葡萄牙人驅趕出去,所以荷蘭商船穿行于兩洋間的航線根本就不經過馬六甲海峽,而是選擇了走靠近巴達維亞城的巽他海峽。因此這兩國在遠東活動的商船,都不太可能將星島作為必停港口之一。
而馬六甲海峽區域內的國家,目前都是將海漢視作了新的外來威脅,即便沒有公開撕破臉皮,但暗自提防肯定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也不會有船跑到星島來停靠。
真正可能將這里作為轉口貿易港的外國商船,在現階段不會很多,基本上都是來自大明和印度洋海域的國家,短期很難發展到海南島或是大明沿海貿易港的規模。而且本地現有的人口規模和需求,也注定星島現階段的發展方向不可能是貿易港這樣的定位。首先進行農業開發,設法養活現有的常住人口,盡可能在除軍備之外的物資供應方面做到自給自足,這才是星島近期比較實際的發展目標。
但截止目前,譚舉任對星島的了解更多是來自于紙面資料,實際的接觸也僅限于今天登岸后走馬觀花地看了幾眼而已,這種程度還遠遠不足以用來規劃長期發展。譚舉任自己也很明確這一點,所以他沒有急于去細想太長遠的東西,該怎么履職,還是等到對本地進行實地考察之后再說。
翌日,羅杰便親自現身,帶著譚舉任考察星島的現狀。而這個考察行程,又再次回到了譚舉任昨日上岸的地方,畢竟這里是個臨海殖民地,港口對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地方在我們之前那個時空叫做吉寶港,是新加坡南端最重要的港口。南邊這一小一大兩個島,原來的名字叫布拉尼島和圣淘沙島,不過現在這兩個島都劃給了海軍使用,暫時還沒有命名。”羅杰頓了頓,不無驕傲地說道“按照執委會對新地名的命名原則,我們可以申請以自己的名字來命令這兩個島。”
譚舉任道“按照大明的命名,這地方不是應該叫做淡馬錫嗎”
“淡馬錫是指整個星島這地方,但小的附屬島嶼還是可以自行命名,這可是名垂青史的好機會”羅杰說到此處,朝譚舉任擠了擠眼睛道“舉任島,舉人島,也算是個不錯的彩頭”
譚舉任哭笑不得道“這里的人又不會去考大明的科舉,叫舉人島有什么彩頭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