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力破巧的戰術說起來簡單,但要實施也并非毫無困難,前膛炮的發射速度有限,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密集的火力輸出。要彌補這個不足就只能增加陣地上的火炮數量,以此來加強火力輸出的強度。星島基地的火炮數量的確不少,但炮兵規模卻是有限的,僅僅只有一個炮兵連的配置,如果除開港口岸防炮的操作人員,剩下的炮兵大概就只夠操作六到八門火炮了。
理論上來說,這個數量級的火炮也足以應付千人級別的戰斗了,不過羅杰在穿越集團中待的時間長了,也不免與其他軍方高層一樣患有火力不足恐懼癥,遇到這種狀況只會將火力輸出的及格線無限拔高,恨不得能在陣地上布下百門大炮,一口氣就能把敵軍全轟成渣。
羅杰推測對方陣中可能不止有英國人援助的火槍兵,應該也有炮兵的配置,只是這炮兵不知躲在何處操練,眼下卻是沒有發現蹤跡。假如能夠掌握到對手的火炮部隊信息,那么交戰的時候應付起來就更為輕松了。
但他又轉念一想,對手要將火炮作為主攻手段的難度實在太大了,沉重的火炮要在這邊上船,到海峽南邊下船,到了岸上之后也沒有可供通行的道路,要運至幾十里之外的星港附近部署,那可是對輜重能力的極大考驗。
類似這樣的情況,海漢軍在以前的作戰中也曾遇到過。1633年海漢軍在臺灣北部攻打西班牙人控制的淡水城時,就曾經因為戰前準備不夠周全,部隊在淡水河登陸之后,沉重的火炮卻因為河岸的泥濘而無法快速部署到戰場,險些因此延誤了戰機。如何能在兩棲作戰中將火炮快速部署至陸上陣地,這對海漢來說也一直是有待改進的作戰科目。海漢軍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羅杰認為對手也不可能高明到哪里去。
如果對方要堅持使用火炮,那么就只有退而求其次,要嘛選擇重量較輕的小口徑炮以減輕運輸壓力,要嘛就得放棄從星島北岸登陸,而是用船將火炮運到南邊的星港附近再實施登陸。前一種方案會影響戰場上的火力輸出強度,而后一種看似容易,但柔佛軍并沒有足夠的海上運力將陸軍全部直接投送到星島南邊,而如果僅僅只是把炮兵送到接近星島基地的位置,等著大部隊抵達后再協同作戰,以柔佛軍的指揮協調能力,加上海漢已經有了防備,羅杰認為那樣的做法其實跟主動送死也沒什么差別了。
不管選擇哪一種方案,肯定都會大大降低柔佛軍的作戰能力,對于海漢而言倒是個好消息。因此雖然沒有看到對手的火炮,但羅杰倒沒有因此而產生太多的憂慮,能夠大致確認對手的兵力和作戰方式,這一趟就已經算是沒有白跑了。
羅杰原本考慮過從柔佛軍的集結地點綁幾個活口回去,最好是能抓到一兩個前來助戰的英國佬,好好打探一下他們到底是存了什么樣的心思來攪這潭渾水。不過在這里實地偵察之后,羅杰的這個心思卻慢慢淡了下來。原因無他,也就只是覺得對手所能制造的威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而且目前已經基本掌握了對手的備戰狀況,接下來完全可以在星島這邊從容部署,等著對手自己送上門了。到時候英國人踏入星島還想全身而退,那怕是要比登天還難了,沒有必要當下就冒著打草驚蛇的風險去抓活口。
于是偵察隊不聲不響地來,走的時候也全無聲息,沒有任何人察覺到敵軍曾經出現在他們駐地的附近,并且十分輕松地收集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如果英國人知道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就算不取消行動,恐怕也會立刻將行動時間提前了。
大功告成之后,羅杰便率隊返回了海岸邊的臨時營地。羅杰并不擔心柔佛軍是否還有第二處集結點,以對方的軍事素養來看,他們大概并不具備同時在多處地點發動兩棲攻勢的能力,就連海漢也不敢輕易在強大對手面前嘗試這么跳脫的戰法,一個不小心被對手困住其中一處,想要重新集結到一起都難。以柔佛軍的實力,要是敢在海漢面前玩這種花樣,羅杰怕是要從睡夢中笑醒過來。
當然了,既然柔佛已經請了英國人當軍事顧問,那想必這種低級錯誤是不會出現的。原定的三天行動時間還剩下一天,羅杰打算再偵察一下附近的海岸線狀況,來日如果要在這邊發動兩棲登陸戰,也好提前找好合適的登陸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