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機所到之處谷子唰唰地被吞沒,而在另一頭收割下來的谷子有序地脫粒,這個大場面看得大伙連飯也不想吃了,一整個中午光蹲在田埂看收割機工作,場面竟是熱鬧非凡。
那一雙雙濕漉漉的好奇的眼神,黝黑又閃亮,投向收割機的時候充滿了向往。
“有了收割機,以后咱們搶收莊稼豈不是不費一點勁兒了”
那可不是馬根生點點頭,上溝村趕在夏天暴雨季來臨之前,收完了稻谷。谷子收完后附近幾個村都來借收割機,蘇葉以每天五十塊的租賃價格把它租了出去。
幾場大雨過后,干癟的河流漸漸變得豐沛。馬根生不知從哪里搞來了一堆魚苗,放了上百斤魚苗到河里。
馬支書喜意盈盈地去數魚苗,數來數去都數不清,“人老了,看不清了,我不數啦”
去年如果能在河里摸出一條小魚,能讓全家人高興一整天。以后這魚塘養起來了,隔三差五吃頓魚還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日子真的在慢慢變好了馬支書上了年紀,牙口不好了,沒鬧饑荒前最愛吃魚。
馬根生鄭重地地叮囑著大伙,“現在開始誰也不許下河摸魚,這條河就是咱們村的共同財產,我們全村人齊心協力、其利斷金,養到冬天大伙都有大魚吃”
他受到蘇葉的啟發,專門派了兩個隊員養魚每天負責喂養、看守。那兩個隊員特意去阮儒良老師那仔細地聽了一周的課,學習養魚的文化知識。
五月下旬,村里開始陸陸續續采收玉米、花生。
阮儒良的玉米、花生也陸續傳來了喜報,它們比普通的玉米、花生增產了10,這個產量拿到縣里開會也是一筆很不錯的成績,不過出于謹慎的緣故,他想增產30之后再把成績報上去。
阮儒良給高產的玉米、花生分別取名“富裕一號”、“富強一號”。
蘇葉被阮儒良這波扎實的技術炫到了,原以為隨手揀了一個騙子,沒想到卻是一個大佬。他極其勤奮,今年每天至少工作12小時,工作結束后偶爾還會給學生上課,難以想象他之前默默無名地教了幾十年書。
收割花生那天陸廠長親自下鄉察看了花生采收情況,他把花生捧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剝開殼。藕粉色白胖的花生籽粒飽滿圓實,一株根系結了很多花生。
“比我們工廠收的花生油料質量好,阮老師辛苦了”
他嘗了幾顆花生,嘴里的花生十分清甜、香脆。
他望著遠處一望無際的原野,目含喜悅地說“我們油廠會跟政府申請,優先采用上溝村的花生作為油料。”
這雖然不會給上溝村帶來實質性的收益,卻證明了富強一號質量很好、適合用來榨油,對花生的肯定比對他說上一萬句稱贊還要來得實際,阮儒良心里甜滋滋的,他黝黑的臉露出一口潔白的牙。
“好以后就用上溝村的花生,明年我讓村里的生產隊多種幾十畝。”
在大伙千盼萬盼,“豐實一號”紅薯終于迎來了豐收。
張英、徐愛華以及若干領導都來親自觀摩了豐實一號的豐收,村里人從來沒見過那么多的領導,緊張卻又熱情。
一大清早,壯勞動力們就忙碌在紅薯地里,馬根生原本很緊張紅薯的產量,擔心它不如去年好。畢竟去年是十幾個學生精心照料一畝地,今年村里種了一百畝的紅薯,由社員們集體料理。
不過當第一株紅薯被連根挖起、露出全貌的時候,馬根生打消了這種擔心。
新出土的紅薯無論塊莖個頭、還是一根藤上結果率的都比去年強,全村人都都下地挖了紅薯,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一畝紅薯很快采收完成。
馬根生把一捆捆紅薯放上地磅,周毅負責統計數字,最后他震驚地把本子和筆一扔,抬頭高興地說道
“豐實一號畝產7501斤”
這個恐怖的數字震驚了所有人,大家的目光唰地投向阮儒良,去年六千斤的紅薯產量已經足夠嚇人,但今年又再次刷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