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了
太宰治心中,一個聲音響起。
遠比平常對話的時候聽來更冷靜,也更威嚴。
我已經知道你想告訴我的事,但成為怎樣的人,是我自己的選擇,其他人無權置喙。
李清明一直都在猜測太宰治的意圖,這也是他為什么一直順著太宰治行動的原因,不光是因為他被說服,更重要的是,他想知道太宰治到底想做什么。
在跟咒術師對戰,又見太宰治以晴明大人的身份挑起大規模戰斗的時候,他終于明白了那個問題的答案。
一開始,這個式神或許只是想試探他虛實,了解李清明與安倍晴明的差別是什么。當發現這個差別之后,太宰治又想要讓他看清自身弱點。
他與古代術士,與另一個晴明大人最大的差別就是,他,擁有人性。
晴明大人選擇保護人類,尊重生命,僅僅是因為他重要之人如此希望,他重要的人是人類。晴明大人本身,其實不太能對人類產生同一感。
李清明則不然,他作為普通人生活二十多年,他有人類的心,能夠體諒理解他人。
可這種心理,在術士來說卻是缺陷。好比咒術師,他們靠著激烈的感情化為咒力來戰斗,再好比陰陽術,哪怕用靈力來戰斗,也很少對敵人手下留情。
李清明自身,在戰斗的時候都避免真正傷害到他人。
哪怕是面對酒吞也僅僅是一頓毒打,從未沒有想要傷及他人性命。
啊,蛇的那次例外,以上那些在源博雅遇到危險的時候都要打個問號,總之他從未真正想過要殺死自己的對手。無論是現代還是在平安時代,法制思想依然深入骨髓,這就是華國現代人沒錯了。
但是以這樣的心態,無法戰勝這個時代法師跟式神,尤其式神是一種靈體,僅僅是破壞,法師很快可以再次召喚修復重新投入戰場。太宰治不斷拉仇恨,甚至想將戰場擴大的原因只有一個逼李清明改變心態,以殺死對手的心態來應戰。
或許,太宰治是對的,這個時代法師太過兇殘,如果不以殺死對方的心態來應對,只會被對方殺死。哪怕再弱小的對手,也可能反戈一擊,法術的世界什么都有可能發生。
但那樣,就不是他李清明。
他答應晴明大人守護博雅大人,在停留于這個時代的期間盡力維護晴明大人的形象與工作,僅此而已。
他知道怎樣的選擇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正確的選擇,但那不是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