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如意手里捏著信,回房換過衣裳,這才坐在雅室里拆開信封。
出乎裴如意的意料,趙允寧居然用的是桃花箋,信紙展開,上面有隨風而至的粉紅花瓣。
信的開篇,便是趙允寧的問候。
團團,展信見春。
趙允寧的字一如往昔,并未因沙場歷練,見過生死而有和不同。
他的字干凈清透,帶著縹緲的詩意,配著信紙上的點點花瓣,確實是展信見春。
裴如意不自居勾起唇瓣,安靜看趙允寧的信。
信中,趙允寧先寫南疆風情,他道此處潮濕多雨,草木旺盛,風雨總是在猝不及防間便傾盆降臨,讓人毫無防備。
不過即便如此,卻讓未見過此番風景的他覺得頗為新奇,茂密的芭蕉葉,漂亮的吊腳樓,百姓們背著竹簍走在紅土地上,身上的銀飾叮當作響。
趙允寧還說若是以后得緣,想同裴如意一起過來走一走,看一看。
見一見這里的山,聽一聽這里的風,淋一淋這里的雨。
裴如意前世確實同師父游歷山川,卻也并未去過南疆,一看這番描述,便很是心動,開始跟著他的言語暢想美麗的南疆。
趙允寧并未多寫戰場上的那些血雨腥風,他只說來南疆之后偶遇戰事,大小十數次,不過每次皆能化險為夷,眼看年關將至,最近南疆又歸于平靜。
裴如意便自言自語道“原是去年寫的信。”
朝廷大軍壓境,南疆戰事不會拖延太久,賢王一直不歸,也是想以談代戰,勉勵緩和南疆部族和朝廷的關系,讓以后的安南可以祥和安穩。
趙允寧同她一起長大,性子如何裴如意最是了解,趙允寧絕非報喜不報憂的人,他既然在信中寫了能化險為夷,便是沒有太大危險,因此,裴如意這才輕輕呼了口氣,心中不再如之前那般擔憂。
趙允寧在心中,大多都是些南疆風土人情,只用少數筆墨簡單書寫戰事,待得這些都寫完,趙允寧卻難得寫了一番肺腑之言。
團團,原時刻相伴,總覺歲月無憂,轉眼天各一方,才知思念深重。
相隔千里,卻不覺隔閡。
因看花是你,見水是你,聽風還是你。
望來年春花再開,可重聚汴京,皆時我便可知,團團是什么模樣。
落款很簡單,就是簡簡單單的趙允寧。
這厚厚一疊桃花箋,只最后一頁傾訴了衷腸,卻把裴如意的臉看得紅彤彤,低著頭沉思良久。
穗兒跟青鳶見她如此,便也悄悄退了出去,馮嬤嬤往屋里瞧一眼,便老神在在地輕聲一笑。
“小姐長大了。”
一年一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更替,又是新一年。
裴如意七歲上同趙允寧相識,兩個人一同長大,在年少懵懂的歲月里,兩人始終都在一起,未曾長久分離。
對于年少的裴如意來說,趙允寧是她的另一個哥哥,同裴少卿并無不同。
但那似乎也只是年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