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他們知道,這些損失原本是毫無必要的呢
姚賈提前被派到趙國活動,嬴政手中并無合適人手,于是便轉變想法,決議以流言挑撥各國關系。
于是沒多久,各國便開始流傳“秦王惦記著華陽太后當年在宮變時幫忙的情誼,原本想要贈送一部分玉米種子給華陽太后,卻沒想到同樣找秦王討要玉米種子被拒的趙太后因為嫉妒,竟然找到華陽太后與之大吵一架,最后將華陽太后氣病,不治身亡”的消息。
這消息值得相信嗎
至少在大部分人眼里,是非常值得相信的。
畢竟趙太后與秦王嬴政之間的關系,眾所周知地差;而嬴政為了樹立孝順的形象,也確實對華陽太后不錯。
關鍵是,這則流言的兩位知情人
趙太后與昌平君因為所知消息并不全面,也并不能分辨此事的真假。
趙太后只知道自己確實討要玉米失敗了,且確實去找華陽太后大吵一架,將人氣得重病;昌平君也只知道嬴政在華陽太后生病后格外孝順,幾乎日日到她宮里探病。
但對華陽太后是否曾趁著生病向嬴政討要玉米種,嬴政又是否真的想過將玉米種送給華陽太后
沒人知道。
所以面對趙國與楚國的詢問,二人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
但前者與華陽太后爭吵是咸陽宮內人盡皆知的事實,昌平君同樣也曾聽說此事;后者自己也覺得心虛,畢竟華陽太后的重病未必沒有昌平君的責任在。
所以在回復楚國派來使者問題時,昌平君除了提及華陽太后薨逝前確實很得嬴政看重,嬴政甚至日日前往其宮中探病的事實外,還毫不猶豫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趙太后身上,將自己徹底摘了出去。
這樣一來,即便昌平君無法確定嬴政是否曾想過送玉米給華陽太后,在楚國使者的耳中也都成了真。
而趙太后面對趙國使者,也同樣有嘴說不清。
于是等兩國使者回去一稟報好嘛,這消息竟然是真的
想到本國在秦國損失的人手,還有從嘴邊溜過的玉米種,其他國家哪兒還有閑情逸致去關注趙國的處境不在旁邊煽風點火、落井下石就已經是看在大家處境相同的情分上了。
齊國就算了,這國家早就在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與金錢的腐蝕下失去了立場,根本不會管其他國家死活。
韓國已經滅亡。
魏國被秦國嚇破了膽,早已經向秦國俯首稱臣,根本就不敢出兵,就擔心將秦國的視線引向自己要知道,他們原本還以為秦國在拿下韓國后,下一個攻打的會是自己。如今僥幸能多茍活幾年,魏國上下就沒有一個敢在這種時候撩虎須的。
而燕國苦寒,戰斗力本就不強。
趙國能期待本就只有一個楚國,結果此事兒一出,好嘛,人楚王本就重病,又知道趙國害得自己丟失了玉米種,哪兒還有閑情逸致去管趙國死活
楚國國內倒不是沒有人懷疑此流言的真假,如項燕等武將就曾出言勸說楚王。
但楚王本就生病,又正是最生氣的時候,即便聽了項燕等人勸諫也只當他們是在放屁,根本就不愿多事。
趙國瞬間孤立無援。
情況最危急的時候,他終于想起來了趙國的守護神
武安君李牧。
李牧雖然一直駐扎在代地防守匈奴,但他也一直關注著國內戰局,尤其是秦軍的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