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趙
張良得知李牧被殺的消息后,即便尚未深研太公兵法,其敏銳的政治觸覺也讓他察覺到了趙國即將滅亡的氣息。
他甚至與自己的同伴發出了與司馬尚一般的感嘆“趙國若全力支持武安君抗秦,由于趙國內亂,也許仍舊無法避免趙國被秦國攻占的可能,但起碼時間能支撐到明年,若是天公作美,趙國明年獲得豐收,許是能支撐到后年也說不準。”
“可趙王偏偏愚蠢地賜死了武安君李牧,他自斷臂膀,秦國可不會放過這么好的機會。”
“趙國,許是要不了半年就要步上我們韓國后塵了。”
那人一開始還不相信“李牧再厲害,也不過是一個領兵打仗比其他人更好的將軍而已,趙國本就武將輩出,即便再找不到如李牧一般可以與王翦力抗之人,稍遜一線者總有不少,怎可能連半年都無法支撐”
張良搖搖頭“你與趙國上下犯了同樣的錯誤。”
“錯誤”
“是的,你們都忽視了武安君與代北軍一直以來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系。”張良說著趙國,心里卻忍不住想到了自己的母國,“武安君不但個人才能出眾,那代北軍還是他一手從代地訓練出來的,軍中將士幾乎個個從小聽聞他的事跡長大,入伍后更是直接進入武安君麾下,在其帶領下沖鋒陷陣,北擊匈奴,抵抗秦軍。”
“少了武安君,代北軍不會有今日之赫赫威名;沒了驍勇善戰、悍不畏死的代北軍,武安君也難以與秦軍抵抗,打下如今名聲。”
張良扯了扯嘴角“武安君一死,代北軍也廢了。”
可偏偏,趙國唯有代北軍能抵抗住秦軍進攻。
韓國一向弱小,國土又處于土壤肥沃的平原之地,除各國攻伐外少有需要動武的地方,所以國內幾乎從未出過有名的將領。
但前些年,韓國也曾出過一個可以改變韓國的人才
韓非,一個有才到能引來秦王嬴政派兵攻打,只為將其迎入國內為自己效力的人物。
但這樣的人物在韓國時,不但從未得到重用,秦軍打過來后更是被韓王親手送給了秦王,為秦國之強大添磚加瓦。
這六國啊
張良搖搖頭,突然心灰意懶。
事實正如張良預料那般,李牧一死,代北軍瞬間大亂。
被趙王遷派去接手代北軍的趙蔥與顏聚二人,在親手殺害李牧后便被代北軍視之為生死仇敵,根本無力掌控代北軍。
別說是對抗王翦了,就算是想帶兵回援邯鄲,也根本無人聽命。
原本鳴金收兵停止進攻的王翦突然出兵,直接打了趙蔥與顏聚二人一個措手不及,偏偏代北軍毫無戰意,對上秦軍后戰斗力大打折扣,幾乎瞬間潰敗。
交戰一場,秦軍一掃之前憋屈,將代北軍打得落花流水。
王翦也不知是否從李牧之死中得到了靈感,次日交戰,于陣前喊話階段特意命人在陣前大吼
“趙王殺李牧,是因李牧不聽君令”
“你們可知君令為何”
“竟是那趙王被包圍邯鄲的楊端和將軍嚇破了膽,想要讓李牧放棄代地回援死守邯鄲”
“李牧為你們代地都丟了性命,你們難道還要為這么個貪生怕死、聽信讒言、不顧你們家人死活的趙王賣命嗎”
此話傳入趙蔥顏聚耳中,他當即意識到不妙。
二人即刻下令命手下安撫士兵,直言秦軍妖言惑眾,陣前出言只為擾亂軍心,其所言半個字也不能相信。
可這話從兩個殺死李牧的將領口中說出來,簡直不要太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