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們是要收費的。
可故事這種東西但凡有人聽過就能轉述給其他人聽,價格本就不可能定太高,所以買到小冊子的商人給故事的定價,多半是一錢就可以聽一個月。
這價格怎么也算不上貴,只要不是家中窮得揭不開鍋的人家都拿得出這錢。
于是魏國也出現了與秦國相似的場景。
而因為百姓花了錢,為了“不吃虧”,每天只要有人講故事,他們都會風雨無阻跑去聽。
大梁城的百姓同樣如此。
據當地百姓說,他們聽那些故事都聽了快一個月了,好多故事都能倒背如流。
所以
大梁城的百姓,對秦國的好感度那是相當的高。
王賁“”
他趕緊將這消息傳回了咸陽。
求情
嬴政真沒想到,這小冊子的效果竟然這般好。
雖然其中土豆與玉米起到的作用更大,但小冊子中故事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
嬴政叫來王綰李斯,命他們參照張良的小冊子,再編撰一些有著相同效果的小冊子出來。
鑒于百姓更愛聽故事,他還特意叮囑王綰李斯“你們挑選案例之時記得選一些事態發展更曲折離奇的,老百姓的經歷也記得挑前后相差更大的。若有不懂之處,將潁川郡的張良調到咸陽幫忙也行。”
王綰李斯再沒有不愿意的,從宮中離開后便找來小冊子的內容進行了更深的研究。
但可能他們常年生活在秦國,對許多事情早已習以為常,反倒不如張良嗅覺敏銳,是以在編撰出一個同等體量的小冊子后給人看完,卻發現效果不如張良親自寫的那個好后,王綰便直接下令將剛當上郡丞不久,還沒來得及升任郡守的張良給調到了咸陽,擔任自己的屬官。
張良完全沒想過只是一個小冊子,就讓自己從地方直接進入了咸陽中樞。
畢竟,他如今不過二十幾歲而已。
張良感念嬴政與王綰的信重,干起活兒來愈發賣力,很快就與王綰李斯等人編纂出了十來個小冊子。其在這過程中展現出的能力成功吸引了王綰的注意,進而經過一番考察,選擇了將其帶在身邊主動培養。
與魏國的這場仗不但比想象中更容易,接收魏國的百姓與土地也遠比接手其他國家的時候容易。
是以將將到了六月份,秦國就得以騰出大半人手忙活土豆與玉米的收獲了。
之后還有紅薯藤的扦插種植,以及棉花的收獲,忙完之后還有五谷的收割,就這么不停歇地忙到了七月,秦國上下才終于騰出手來。
收獲棉花后,林阡便從潁川郡回到了咸陽。
不過休息了兩日,林阡便到了治粟內史的府衙報道,而后便陷入了秋收賦稅的賬冊整理當中。
等將賬冊整理完畢,又到了紅薯收獲的時候。
今年沒有干旱影響,紅薯毫無意外地獲得了大豐收,加上之前收獲的土豆與玉米,除了剛并入秦國版圖的魏國與楚國部分地區,其他地方基本可以實現糧種自由了。
但正因為魏國與楚國部分地區仍舊缺少糧種,所以其他地方的百姓若有多余的土豆玉米等,仍舊沒有當做糧食一般消耗,而是全賣給了官府為自家添了一大筆進項。
官府拿到這些糧種后,立刻將其送去了更多地方,如大梁城便分到了不少糧種。
而棉花種子,更是早早送到了大梁等平原地區。
這些地方的百姓本就對秦國有好感,如今聽聞秦國原本的郡縣都不曾得到棉花種子,自己就先得到了,對秦國愈發有歸屬感,對一向形象不好的秦王嬴政也生出了幾分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