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臣好奇“縮小文字的大小不就行了”
林阡不答,直接看向負責書籍印刷的王綰李斯二人。
王綰察覺到林阡視線,無奈開口“文字越小越不容易雕刻,一旦出錯整塊模板都廢了;字數越多,出錯的幾率也會越大,出錯后也是同樣的結果。若每一頁都需要標注數字的話,這種阿拉伯數字確實比漢字數字更適合。”
林阡笑了笑,將昨日整理了一天的韓非子拿出來“諸位若好奇,不妨親自看看效果”
李斯正要接過,就聽嬴政開口“先將書籍呈給寡人瞧瞧。”
林阡狐疑地看了嬴政一眼,轉手將其交給了內侍。
嬴政將韓非子拿到手中后,結合林阡的手抄目錄,翻閱片刻后才道“這種目錄索引若是用在你說的字典上面,倒是相得益彰。”
林阡點頭“字典算是工具書,其本來目的就是供人查閱,所以目錄索引必不可少。”
“不單單是拼音的總結歸納,在用拼音當做索引的時候,其實還應該加入偏旁部首的檢索,因為有時候會出現看到某個不認識的字,周圍無人知道文字讀音,或者認識文字卻不知道讀音的情況。”
她將自己印象中與字典相關的所有內容都說了出來,臨了補充一句“我個人覺得在最開始編撰字典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拓展內容。整本書只有文字、拼音、偏旁與基本字義,以及一兩個相關詞組就差不多了,主要目的還是讓更多老百姓認識字。”
“至于其他內容,不管是等字典編撰出來后再后續慢慢增加,還是再出幾本配套的詞典、典故等相關工具書都可以。”
林阡認真解釋“因為字典這種工具書最重要的就是內容要全,還要完全正確,所以想要編撰一本字典動輒年起步。”
新中國建國之初,國家便下令主持編撰一本實用性夠強的字典出來。
最開始由葉圣陶先生負責編撰,從1950年開始,愣是花了足足三年時間才在1953年將初版字典編撰出來并發行。
然而這本1953年發行的字典雖然剛上架售賣就引起了轟動與人民群眾的追捧,但這套字典僅僅只在市面上流通了兩年,就因為全國推廣簡體字而被廢棄,之后又耗費多年時間,才終于在1957年,問世了第一版廣受好評的新華字典。
而這并不是結束。
之后這本字典又經過了十幾次的修訂,且未來顯然還會繼續修訂下去。
就算葉圣陶先生帶領其他人編撰出第一本字典時,負責編撰的員工人數最多也不過才十幾個人,而王綰李斯等人手下的門客、屬官等人就直接破了百,林阡也絕不會篤定地認為王綰李斯編撰一本字典的時間會比葉圣陶先生少。
因為文字的收集與編撰等并不是人數足夠多,就能讓效率正比翻倍的工作。
何況,現代交通遠比戰國時期發達,書籍、資料的收集工作也容易得多。
若想編撰出一本合格的字典,即便嬴政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沒有個一兩年的時間也絕對不可能。
但這也正是林阡在秦國大一統之前提出此事的原因
提前做好準備,等嬴政正式登基,開始推廣“書同文,車同軌”等政策的時候,字典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嬴政看向王綰“此事交給相國,你可能做好”
王綰領命“微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掃盲
字典找到了人負責,林阡立刻就松了口氣。
嬴政卻轉頭看向林阡“即便有了字典,百姓不也同樣不認識拼音、不會拼讀拼音谷豐侯可有什么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