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并非只有殿試而已,一共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而除了會試與殿試是全國考生都到京城去參考外,縣試與府試是在各地縣城舉辦,院試與鄉試則都在州府舉辦。
縣試與府試還好,基本全是背誦題,全國各地沒什么差別也不需要避嫌。
但院試與府試的考題在每次考完之后都要送去京城存檔,以備以后查閱。而只要是送到了京城的考卷,為了防止有人徇私舞弊,已經出過的考題就不被允許出現第二次。
全國那么多的州府,考試的范圍又只有那么幾本書,最后的結果
林阡張了張嘴,有些想要反駁吧,卻又找不到理由。
她嘆了口氣,回答了嬴政的問題“一般王朝的開端出題會比較隨意,越是后面的科舉,考題就會愈發奇怪,甚至還出現了一種截搭題。”
嬴政好奇“截搭題”
林阡想了想,解釋道“就是把一本書的某一句或半句話與同一本書中不同篇章、不同段落,或不同書籍中的完全不相干的兩句話湊在一起組成一個考題。”
嬴政皺眉“”
他本就更希望直接推行林阡之前提及的學校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考試制度,如今聽了科舉考試的情況后,更是對其毫無興趣。
林阡解釋“但我們那個時代所用的考試制度其實也是從科舉考試中脫胎出來,同樣是一級一級地考上去,只是教學內容有所不同。”
嬴政否認“不,兩者并不相同。科舉只為選拔官員,而你說的高考并非如此。”
林阡看向嬴政,認真問道“你真的確定要推行高考。”
嬴政點頭“寡人連學校都準備推行了,為何不直接推行高考”
林阡無奈“因為考試內容沒有那么多啊。現代的高考一開始不分科,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一共要考九門科目,之后文理分科,文科要考語數外政史地,立刻要考語數外物化生,同樣有六門科目。除此外還有音樂繪畫舞蹈等等科目現在的秦朝到哪兒去湊這么多的科目出來”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一群天才碰撞出的知識火花并不少。
可問題是華夏的知識體系并不擅長或者不重視對某一現象或知識背后的原理與根本進行挖掘與歸納總結,根本不成體系,想要發展必須依賴足夠多天才的“靈光一閃”,而無法讓更多沒那么天才的人學習并參與進去。
嬴政陷入了沉思這倒確實是個問題。
不甘
但這又不是一個那么重要的問題。
至少林阡提及的語文與數學,是當前就可以挖掘出來的知識,至于其他科目,現在雖然沒有已經歸納總結出來的知識點,但完全可以將墨家、農家、醫家等對百姓有用的科目塞進去。
而且學生學習的知識完全可以發展進行增減,本就不需要常年一層不變。
嬴政想清楚之后,便立刻叫來李斯王綰并墨家鉅子等人,提出了編撰教材的想法。
主要是語文、數學與歷史。
王綰對此事還沒有太大的感覺,但學習法家的李斯與身為墨家領頭羊的鉅子對此可不要太高興。
兩人也都不約而同地將視線放在了語文上面。
嬴政對此毫無意見“你們先各自從諸子百家當中選取一部分內容編撰出一本供人學習的教材,然后交由寡人審閱。”
兩人對視一眼,而后迅速分開“喏”
教材尚無雛形,林阡便被嬴政派了個尋找合適地方建校的活兒。
于是這段時間,林阡便開始天天往外跑。
但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教材都還沒有編撰出來,所以林阡也不是很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