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弊
政令正式頒布之前,蕭何其實有想過要為楚地百姓求情,但思考許久后卻怎么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就算他腦中想到了無數辦法,最后的結果多半也只會是被自己全盤否定。
因為這種情況并不是第一次了。
如今距離上一次激怒了陛下,直接將楚地男性官吏全部罷免之后才過去多久這么短的時間,當地百姓便忘記了上次的慘痛,再次折騰出這種事情,蕭何求情的話都溜到嘴邊了,也沒辦法說出口。
而且
每每聽同僚說起最新調查到的楚地各地入學數據時,蕭何都想掩面而逃。
這真的太丟人了
好在,同僚與他相處中明白他是個什么樣的人,不但沒有因此鄙夷他,反倒在知道蕭何是因為被那些腦殘牽連而丟了官職,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咸陽謀求出路的時候相當同情他。
雖然,蕭何并不想要這種同情。
張良見蕭何這些天心情一直不好,不由無奈。
他也知道這是因為蕭何本身是楚地人,所以于心不忍。但這也是沒奈何的事情,畢竟楚地總是出現各種狀況,還總是做出“挑釁”陛下權威的事情,會有接二連三地被陛下收拾也是理所當然。
是的,張良認為楚地百姓的做法是在挑釁。
因為陛下的想法從不顧朝臣反對,直接在全天下范圍內提拔女子為官的時候便已經透露了出來,他就是唯才是用,只要有真本事,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貴族還是黔首,他都能用。
而之前一氣之下下令禁止楚地男子為官,更可以看出陛下對旁人忤逆他的決策,以陰謀詭計打壓人才的做法有多痛恨。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楚地百姓還是再一次做出了撩虎須的舉動
若是換一個人,張良也許就直接撒手不管了。
但蕭何是真的有本事。
于是他想了想,便直接找到蕭何,干脆將此事交給了他去盯著。
蕭何愣了下,當即連連道謝。
因為識字率不高,很多百姓其實不太懂那么多大道理,但即便是再蒙昧不開化的人也懂得權衡利弊。
一百錢和六十錢到底哪一個更少,老百姓不至于蠢到不知道。
于是很多百姓不但開始為家中孩子攢錢,那些個家中兒子多的,甚至開始想辦法與那些女兒多的人家商量,一則看能否通過資助對方女兒上學來減免自家孩子的學費;二則也有心想要與對方討價還價,看能否兩家各出一部分學費。
一時間,那些家中女兒多的人家,竟然成了當地最受歡迎的人家。
家中的女兒,也漸漸脫離了之前的困境。
倒也不是沒人想要反對。
其中又尤其以家中兒子格外多的那些人家反對得格外激烈,畢竟資助別人家的女兒上學這種事,一兩個還行,可人數多了就總有種被當了冤大頭的感覺。
他們鬧到了當地郡守或縣令面前。
郡守和縣令心中不滿,只能將此事報給如今負責此事的蕭何。
蕭何“”
都到這地步了,還鬧騰呢
他原本還想著泗水郡的百姓若能安分些,他手底下說不準能松一松手,在法令范圍內給他們通融一下,如今一聽這話,整個人瞬間沒了好臉色“若是你們覺得這個法子不妥,陛下還提出了另一個法子。”
鬧事之人有因此高興的,更多人卻從對方表情中察覺到了不妙。
蕭何卻不會顧及他們情緒“陛下說了,若是你們不愿意接受這個條件,我們郡可以直接限制名額,學費不變,仍舊是三十個錢就可以,但嚴格規定男女讀書的名額,女孩兒有多少人入學讀書,才能收多少男孩兒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