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
早早開門拜仁王,管教大小都歡悅。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仁王,仁王來了不納糧。
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仁王。
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青州城里,乃至于整個京東路,都流傳著“仁王”的童謠。
每個造反者,都知道這種通俗易懂、易于傳唱的歌謠的作用,這是造反的標配。
太史伯陽父奏曰:“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做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兇,大則系國家之興敗。”
與童謠相匹配的,自然還要有鬼神之異象。
陳勝吳廣的篝火狐鳴、魚腹藏書。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
“合法性”很重要,在哲學盛行而科學未誕生的年代,“君受神權”便是證明自己合法性的唯一途徑。
盡管很俗套,但百試不厭。
當然,證明自己合法性的進一步是穩固自己的權力,獲得足夠的利益。
所以劉邦斬蛇的原因便很簡單,向大眾宣布劉邦的合法性,要起義做領袖。
同樣,京東路貪官污吏被天罰之,也是一種“仁王”的神化。
民心顛覆,只在旦夕之間。
這一些列操作之后,山東之地的黎民百姓便徹底心向“仁王”。
當然,其中自然也有“不納糧”的強大作用。
農業稅,高仁確實有點看不上。
雖然在任何一個王朝,這都是稅收的重中之重,但大宋真的是個商品貿易高度發達的時代,他看中的是商業稅。
任何人,包括帝王,都必須納稅。
高仁要用鐵與血讓所有大宋人明白一個道理,人生兩大不可避免的事就是:納稅和死亡。
除此之外,全國礦產收歸國有。
這兩樣之外,高仁并不準備過多的干預這個時代。
火炮的力量實在太犀利,這是劃時代的科技力量,京東路在寥寥無幾的抵抗之后,徹底的淪陷了。
梁山本部軍隊兩萬人,但投降的大軍竟然已經達到了十數萬。
選其精壯擴充軍力,剩下的大半軍戶留作屯田或者編入工廠,需求量大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