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叢瀾節目之所以遠超她人的原因。
其他人做不到嗎
可以的,褚曉彤這次的節目就一直在小小地修改,每次跟叢瀾探討完畢后,就會有一部分動作被剔除、重新設計。
只是很多人不愿意,也對此力有不逮罷了。
屈膝提身向上,在輕快的音符中下巴微微一昂,落冰時雙手在空中畫出了大圓,叢瀾腳下刀齒步小小地跑了一圈,最末以一個小跳收尾。
似是在追尋著、迎接著、渴望著什么,然而一個屈膝彎腰的后滑,又像是被絕望現實桎梏了,令其不得解脫。
多次出現的三連音加強了流動性,音符時值的均勻以及不斷的重復、變化、漸強,形成了強烈的情緒對比。
在這一段里,叢瀾安排了躬身轉和跳接燕式轉。
躬身轉總是美得奪目,叢瀾也最能在這個旋轉里賦予情感,但她常用的是把這個旋轉放在最后一個動作,以此作為整個節目的結束。
每次她的貝爾曼盛放于冰面,眾人都會為之贊嘆。
就連編舞師也習慣為她這樣編舞。
可這次不一樣,叢瀾要求了這個旋轉的位置,就在連跳之后,放在第二個技術動作。
收尾的動作換到節目前端,表現力也就要隨之改變。
輕柔、脆弱,這是一朵花,嬌嫩鮮艷,卻生于泥淖之中,沒有得到它該有的養分,世俗的黑暗、前途的絕境,讓這里沒有了靚麗色彩。
唯獨它,唯獨這朵看上去快要湮滅的花蕾,顫顫巍巍地成長、長大、盛開。
它是對美好的渴望,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情感。
叢瀾向后仰著,肩背腰彎成弧線,手臂與浮腿優雅地打開,就跟熱烈燦爛的鳶尾花一樣。
很多人瞬間想到了以叢瀾為原型的八音盒,上面的旋轉小人就是躬身轉的姿態。
節奏加快,音量變強,壓抑的情感被釋放,接起的貝爾曼旋轉速度極快,已經看不清楚她了。
停下后叢瀾向外邁出兩步,舒緩寬闊的鋼琴音色,正式進入的高音區,于音樂情感的轉變中,跳接燕式將這段內容承接、遞進。
deathdro的跳接方式總是那么的震撼人心,叢瀾跳得很高,落得很穩,迅速進入仰燕的旋轉姿態。
于謹在場邊松了一口氣。
叢瀾前不久傷到了腳踝,最近兩日跳接十次有三次會帶點小問題,還好,這個做得很不錯。
一分二十秒過后,余下的兩個單跳就正式進入了加分時間。
我才意識到,第一個跳躍居然不是3a
按照bv,剩下的肯定是3a和3z
第一個必須是3a啦
單跳的第一個動作不是3a,是3z。
孫婭然看著叢瀾再次展現了屬于她的高飄遠3z,半是感慨半是佩服“短節目三個跳躍里有兩個單跳,其中a跳必須有,叢瀾自從升組之后能跳3a絕不跳2a,不過她都是放在第一個跳躍位置,也就是大家常用的開場第一跳。但這次,她將這個最難的跳躍留到了最后。”
于蒙接茬“知道這個困難程度有多高嗎全世界的女單里,叢瀾獨一份。也是她第一次這樣做。”
叢瀾曾經有兩個賽季,是把3a放在加分區間的,分別是索契冬奧賽季201314,以及之后的201415,而且還是先3a再3z這樣的位置編排。
10和11年是jr賽季,短節目常用的是3a2t和3a3t,倒是沒有什么參考性。
從12年提前比sr算起,四個成年組賽季里,叢瀾有兩個賽季都是把3a放在短節目一開始的。
技術動作位置的變動會影響完成度,后半程體力疾速消耗,別說高難度動作了,就連非跳躍的步伐、旋轉都可能會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