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謹對這一站的成績還是非常有期待的。
叢瀾她們的日常是訓練和恢復,教練的日常就是訓練和復盤。
五個g分站賽的視頻,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主要還是看單人的,畢竟他目前重心在單人的兩項上。
冰舞實在是不搭嘎,雙人的話他帶隊練單跳,只不過跳躍一方面也不全然是他們這群單人教練負責,因為雙人的跳躍規則細節與單人的有一定區別,他們只算是打輔助。
張簡方前兩年ki考核一波又一波,到最后,雙人組的跳躍教練換了五輪,現在是一個名叫陸司娜的擔任了雙人組主教練。
以她為核心,雙人組構建了全部的教練團隊。
在單人這邊,于謹是老大,去雙人那里支援他只能是個側邊站的。
這很正常,術業有專攻,于謹在冰舞組連話都說不上。
不過,茱迪是例外,因為她是所有項目的滑表教練,如果與其他教練有沖突,在曲目方面她可以一言堂。
張簡方這次被舉報,其中一點也是隊伍冗余支出龐大,因為他們發現,現在的花滑部整個教練組比四年前要多出一倍的人,比索契之前要多兩倍有余。
而這已經是他裁撤了不少人,替換多次,才達到的現狀。
于謹沒覺得人多,他挺喜歡現在這樣的組合,想要什么就能來什么,這邊他打算給孩子們籌謀發育關,那邊體能教練、各個專項教練、營養師、器材組等等,全部能在短時間內到位。
非常有效率,根本不會出現曾經那種計劃都搞半天了,落地處處掣肘的慘淡情景。
論人數,現在太多了;
論效率,稱得上一句如臂使指。
最貼近他的丁教練,兩人這邊說著要給景筱曼改動作,第二天就能直接在訓練場實現。
這種想要就有的,根本是夢里的場景。
除了看比賽以外,于謹他們有時間的話也會關注一下外界的輿論。
以前是不在意的,現在不行了,原因很簡單時代在發展。
拿京張周期去比溫哥華周期,別說花滑了,整個世界都是截然不同的。
差距太大了,不跟隨時代就會被拋下。
看,isu沒跟,這不就被迫滾下去了嗎
他注意到有人說,選站方面還是太傾向出名的女單,對新升組的小女單不在意,特別是跟著叢瀾的,競爭壓力這么大怎么就不知道避避呢
于謹他們當然考慮了。
叢瀾沒參加去年的世錦賽,但她依然世界排名第一。
規則不變,上賽季世界積分排名的前六名具備優先選站權,是按照一二三、四五六分批選的,其中三和六等于沒有選擇權,只能挑前者留下的兩站。
這種規則可以盡量地保證每個分站賽的激烈程度相當,也能把種子選手留在最后,避免出現世界第一和第二競爭唯一的gf名額的情形。
叢瀾霸榜之后,褚曉彤積分成為世界第二的短暫年份里,兩人就沒一起參加過同一站的g。
所以大多時候,g的分站選擇中,一和六或者五,會在同樣的一站、乃至于兩站。
六名開外,一些運動員也會避開叢瀾,一些則是考慮到了賽時情況,特意跟叢瀾選擇同樣的分站。
但在技術分析之上去看,領獎臺的爭奪這方面,叢瀾在的兩站里其實并不會比其余四站要難。
世界排名不是技術實力的唯一顯示,但它肯定能側面反應一些什么東西。
一個分站賽里的第一和第六,一個分站賽里的第二和第四,相對地,競技難度不會太高。
雖然也不一定會低。
最關鍵的是,有叢瀾壓陣,女單的賽場就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種花家主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