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監抱著小皇孫,哀求的看著太子,太子卻道“無事,他如今還小,等長大了就明白了。”
劉太監可一點也不敢信殿下都這般大了,不也是沒改過來
他都可以預見等小皇孫大一點,整個東宮都開始換好看的奴才,到時候他劉太監可就顯得更丑了。
折筠霧就笑,“劉公公,你都要哭了。”
太子殿下將阿昭抱回來,“行了,下去吧。”
劉太監連忙走了。
六月的時候,皇帝就要出宮,一路上要用的東西早已經準備好了太子覺得肯定早就開始計劃南巡這事情,只是二月才說出來。
在皇帝說之前,太子一點兒消息也沒有聽說過。
但他也沒有過于糾結這事情,而是在皇帝臨行之前,去聽他教誨的時候關心了一句,“父皇,江南之地濕氣重,兒子看書上說,有些人會有濕痛之癥,便是受了潮氣。”
“兒子沒有去過別處,倒是不知道書上說的對不對,但您這回去,不管這書上說的對不對,都燒點炭火,別潮著了。”
皇帝好笑,“朕難道還要你教”
太子正色道“父皇便聽兒子一句勸吧,阿昭不喜歡蓋被子,喜歡貪涼,等晚上嬤嬤們微微走開一會,他就自己掀開被子,兒子被他弄的沒脾氣,若不是太子妃勸住了兒子,真就要讓他冷一晚上試試,等他冷著了,這才懂。”
他道“父皇也是一般,別跟阿昭似的,總覺得兒子說這些是嚇唬人”
皇帝頭疼不已,“好了好了,朕知曉了,你別說了。”
他也算是發現了,太子從小雖然倔,但是有什么話都悶在嘴巴,不怎么跟人說。后來生了阿昭,卻突然就變了。
非要念叨你頭疼才行。
等太子走了,他搖搖頭,問周全恭“朕難道跟阿昭一般么還用他教”
不過等走的時候,還是特地跟太子道了一句,“你說的事情,朕記住了,到時候讓人處理濕氣,必然不會受潮。”
他一個皇帝,誰敢讓他受潮
不過太子這般一番話,卻還是讓皇帝受用的。常年硬邦邦的人,難得關心人,皇帝就在船上寫信去給太子。
“朕雖然剛啟程,卻已經有擔憂之心。你于國政之事上,一向是不徇私枉法,朕很放心,但你為人剛強,看見不平之事就想掃平,眼里容不下沙子,朕卻擔心你跟朝臣起沖突。”
“水至清則無魚,朝臣們總有朝臣的毛病,你若是看不慣他們,便先寫信給朕,朕幫你出主意,切不可因為手里有了刀,就不管不顧的砍過去,那是莽夫所為。”
皇帝寫完信,又看了一遍,再次加上幾句“阿昭可有想朕你別總罵他,你小時候背不出書,朕也沒罵過你。”
太子拿到書信的時候,還挺感動的。感動過后,斟酌片刻寫了幾句話。
“阿昭最近倒是不認字了,他總是在咬書,以為把字吞下去就能認識,可見是愚蠢。兒子以為愚蠢的是一歲小兒便也罷了,誰知道老七也蠢,帶著一瓶竹葉青來兒子這里,求兒子幫著說說話,請您給他封王。”
“兒子沒答應,他必定會再次去想其他的法子。”
“老七年歲雖然不小,卻依舊沒有懂事,就比如說求人之事,他僅僅拎著一瓶酒上門,也太不把自己當做求人之人了,兒臣當即沒有答應,他一生氣,就把送給兒子的酒搶了回去,當場喝光,酒壇子也沒有留下,只說一樣不留給我,免得我占便宜。”
皇帝看見信的時候,已經到了南北交接的明州,看見信就笑了,“這個太子,倒是記仇。”
“老七去太子那里,估摸著是老五和老六出的主意。這個老七啊還是這般不著調,不過這回總算是長進了,沒有丟了夫人又折兵,把酒也賠進去,不錯,不錯。”
他出來之后,掛念的除了朝政便是太后和這些孩子們。見他不在,幾個兒子趣事不斷,便有些欣慰。
正好端王在,便問端王,“你覺得給老七封王嗎”
端王笑著道“父皇決定就好。”
作者有話要說晚安晚安感謝在2021121722:41:492021121723:58:43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3232612710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