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總,也不完全是,你之前提到的找咨詢公司幫忙,我已經找了設在紐約的一家知名的咨詢公司,現在就看他們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實質性問題了,只不過......我隱隱的有一種感覺,恐怕這樣也不行。以前我與聯邦電信委員會的人也打過交道,他們就算要卡脖子,那也是用規則來做技術性的卡,而不會這么沒頭沒腦的粗暴艸做。所以我懷疑,是蘋果公司這邊做通了工作,故意將我們排除在外,好讓他們獨吞這個市場。”羅光聰道。
如果真是這么一回事,那就有點超出了羅光聰的處理范圍。
關于蘋果和鵬博電子的競爭關系,羅光聰是知道的,因此他才會有這樣的一個判斷。
“你的意思是說,這是人為制造了門檻,并不是什么真的標準不符合問題?”
“我猜就應該是這樣的。”雖然羅光聰說是他猜,可是他堅定的語氣已經表明,他就是這么肯定判斷的了。
實際上不止羅光聰這么判斷,就是胡銘晨會那么問,說明他也基本上是那么認為的了。
因為自從格利特里離開了之后,胡銘晨他們就再也沒有收到蘋果那邊的消息。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說,他們能夠說服聯邦電信委員會阻止鵬博電子的進入,是最釜底抽薪的手段。
只要將鵬博電子阻攔在美國市場以外,那么就算胡銘晨他們搶了先,蘋果那邊也還能夠追趕上來,畢竟他們有全球第一大的單一市場,只要他們肚子吞下這個市場,鵬博電子就不可能發展出那種壓倒性的優勢。
相反,蘋果那邊要是毒霸美國市場,他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市場所形成的銷量和利潤優勢,從而對鵬博電子的先機優勢進行反撲。
他們可以投入更大金額進行技術改進和開發,他們可以利用規模優勢降低成本,也許一兩年以后,鵬博電子就會在蘋果公司的實力面前被碾壓,從而打回原形。
當然了,也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對方是借用這種手段來逼迫胡銘晨他們這邊妥協,甚至接受對方的合作條件。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胡銘晨都不是那種輕易認輸服軟的人,越是給予他壓力,他越是不愿意屈服。好不容易得到這么一個機會,要是遇到這么一點難題就推讓了,完全不是胡銘晨的做事風格。
甚至于胡銘晨就像是彈簧,壓力越大,他的反彈就會越大。
在打電話的過程中,胡銘晨和羅光聰都沒有想出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不過胡銘晨在梳理前面羅光聰給他發的所有關于國際市場的資料時,讓他發現了一個問題。
在這封郵件里面,羅冠聰告訴胡銘晨,他們曾經接觸過AT&T的商業市場集團,一開始,這個AT&T下屬的商業市場集團對于IPENG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可是這家公司卻也給鵬博電子除了一個難題,他們愿意與鵬博電子合作,幫助IPENG在美國市場的銷售,但是要求鵬博電子這邊的出貨價降低一百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