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剛才一樣,下面一下子就是豎起的手掌叢林,密密麻麻。
“這位同學,你來吧,看你脖子仰得老高,這個機會就給你吧。”邱崔征指向一位戴眼鏡的高個子男生道。
“胡教授你好,我是社會學系的大二學生,我們都知道,經濟行為就像是一張蜘蛛網,將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給聯系在了一起。我想問的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目前的社會結構會不會也會隨之而改變。”
“這個問題問得挺晦澀啊,呵呵,不過我要告訴你,社會結構發生改變,那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說,我們目前就處在改變之中。哲學上說,沒有一層不變的物質,社會也是一樣。社會是由各式各樣的人所組成,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發生變化,那統合起來,社會自然也就在變。就比如我們的農村與城市,以前是農村人口多,可是,今后一定是城市人口大大多于農村人口,這就是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之所以會這樣,就是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必然結果。我們已經不是古代的農業社會了,目前工業社會和商業社會已經占據了領先的地位,為了錢,為了經濟,農民只會越來越往城里轉意,這就是我剛才說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只是進入春天的原因,因為光是滿足這巨大的農轉非需求量,我們就不知道要造多少房子,想想都激動啊。”胡教授的回答,前面部分聽起來還像那么回事,可是到了后面,又被他扯到了房地產產業上去。
胡教授的宣傳,還真的是不遺余力,看來,他得到了不少好處。
之后,邱崔征又點了一個男生的名,讓他提問。
這個男生問的是一個有關國家城市群總體規劃的問題。
而胡教授的回答也算是中規中矩,城市群首先是發展沿海的,是現實中,也只有沿海的三大城市群才算得上真正的城市群。至于其他地方,囿于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其城市群也都還處于萌芽階段,甚至于,很多地方都很難出現真正的城市群。
“......沿海三大城市群基本上占據了我們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而外貿能力更是絕大多數,我們國家的五百強企業,有超過一半也是在這三大城市群。至于別的地方,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很難產生實際意義的城市群,就比如朗州,就鎮南一個勉強拿得出手的城市,怎么搞城市群?其他省份最好的辦法就是強省會,先做出一個領頭的城市來,再以點帶面,如此方是正道。”
越聽胡教授的回答,胡銘晨的眉頭就皺得越深。
這家伙,一方面對國家的經濟十分樂觀,另一方面,又不大面積的唱衰。
客觀的說,內陸地區是很難發展出像沿海三大城市群那樣的城市群體來,可是也不能說就只有強省會一條路可走。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其他城市就不用發展了嗎?偌大一個國家,那么龐大的人口,就靠幾個城市來支撐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國家干嘛搞西部大開發,干嘛搞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