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不就是個海選嘛,有啥好看的。”
......
“胡銘晨,藝術學院那邊搞了個漫畫展,去轉轉?”
“我對漫畫不感興趣,也不懂,你們去吧。”
......
“胡銘晨,數學系請了一個獲得阿貝爾獎的歐洲數學家來演講,你想不想去聽一聽?”
“那玩意我去了恐怕也聽不太懂,還是把位置留給數學系,物理系等其他院系的同學吧。”
......
“你們知道嗎?我們學校獲得了神秘的巨額資助,今天,要成立全新的電子信息科學學院,會有一些頂尖學者和行業大咖參加,一定很熱鬧,我們去看看吧。”
“你們去吧,我就不去了,我這邊還要查點資料,你們去吧。”胡銘晨還是拒絕。
實際上,對于成立全新的電子信息科學學院胡銘晨是最早知道的,因為這本身就是他重點支持的十個領域的第二個。
而在此之前,學校的冶金系已經先一步改成冶金學院了。并且,已經成立了一個冶金新材料的重點實驗室。這個冶金新材料的重點實驗室不僅僅從胡銘晨這邊獲得資金支持,同時教育廳和科技廳每年也會有一批專項資金,并且,他們還給予了一定的人員編制指標,目前已經被定性為省級重點實驗室。
雖然教育廳和科技廳所撥付的資金相對來說較少,重要的大頭還是靠胡銘晨這邊的支持,可是,有了他們的支持,還是很重要的。
當然,這個重點實驗室能夠那么快的得到批復成立以及獲得編制,本身也是與朗州大學自身解決了大部分的困難有關系。
比如這個重點實驗室初期投入就高達三千萬,要引進一批國際領先的實驗設備。如果這三千萬朗州大學沒有,而要靠上級撥付,那么還不曉得要到哪一年才能行。
況且,這還只是這個重點實驗室的出不建設,實際上,它瞄準的目標是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最次也要成為部級重點實驗室,所以,按照朗州大學的計劃,后面還有兩期建設工程,投資額超過一億七千萬。
當然,要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還需要走一段較長的路,不是有了錢就可以,這里面,重要的是有人,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冶金新材料科研團隊才行。
而電子信息科學學院的發展路徑也差不多,他們已經在嚴密的規劃和研究,在原有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大高標準建設一個巨有國際前沿國內領先的電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為此,朗州大學需要引進一批巨有卓越才能的專家學者才行,胡銘晨已經看到了那個規劃的初步方案,光是具有國內重點大學相關領域博士學位的科技領先人才就要十五名。
不出意外的話,教育部門和科技部門應該也是會全力支持的。
朗州大學現在的發展是每天一個樣,馬志遠曾經傳了一份郵件給胡銘晨,學校已經計劃開發朗州大學和民族大學之間的一塊空地,將其建設成為年輕學者公寓,為學校的大規模引入高端人才做基礎性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