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午時分,陳中天一行趕到武當山下的武當別院。
中午吃過飯后,眾人上了山。
武當山,中國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
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南望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高峽平湖丹江口水庫。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太和宮位于天柱峰南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棟,建筑面積1600多平方米。
整個建筑處于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巖,結構精巧,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游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在1612米的天柱峰巔峰絕頂上建造規模宏大的道宮,更多地體現出的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氣魄和征服者勝利的昭示,武當山特殊的地貌形成的眾峰拱托、八方朝拜的景觀也神奇地渲染出皇權的至高無上。
太和宮主要景點有三處:一、金殿。
太和宮在建筑規制上和其它道宮一樣,但因為在它的上方有座金殿,所以它原來的正殿就有所降格,被稱為“朝圣殿”。
朝圣殿里供奉著銅鑄鎏金玄武及他的部將雷神、靈官等神像。
在明朝的一段時間里,香客信士,包括在山道人朝拜玄武大帝只能到這里為止,想上金頂是絕對不允許的,高高在上的金殿他們只能從遠處望上一眼。
二、皇經堂。
太和宮的皇經堂是道徒們每天早晚頌經的地色方,也是武當道教一處重要的祭祀場所。
這座明末被火焚毀,清道光年間又重建的殿堂極富特。
它的隔扇門上全部浮雕著珍禽異獸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藝精湛又有著濃厚的民間文化色彩。
皇經堂內神像、供器、法器琳瑯滿目,均為鑄造藝術和雕刻藝術的精品。
殿內正中高懸的“生天立地”的巨匾為清道光皇帝親筆所書。
三、銅殿。
太和宮的小蓮峰上有一殿房,里面置放著元代鑄造的一座銅殿。
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的銅殿為仿木結構,是研究元代銅鑄藝術的珍貴實物,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銅殿。
由于它原來置于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時將其轉運到這里,所以人們也稱它為“轉運殿”。
借著它的諧音,許多香客和游人都到里面轉一圈,以求“時來運轉”。
陳中天在銅殿拜見了武當十四代掌門鐘云龍道長,行禮完畢,陳中天對張超一點頭,張超上前把裝著一張1000萬支票的紅包捧給鐘道長,馬漢接過,放在了鐘道長椅邊茶幾上。
鐘道長仔細地打量著陳中天的面孔,越看越心驚,此子……不可限量……看了一會兒,鐘道長掐起蘭花指,喃喃自語……。
掐算半個時辰后,鐘道長突然對身邊的道童說,“清風,你去經堂,把盛放‘筑基丹’的玉瓶拿一瓶過來。”
馬漢聽了,大吃一驚,“啊……”轉過身來,他對著陳中天小聲說,“師弟,師傅對你太好了,我當初練氣入門,都沒吃過‘筑基丹’,全憑我五十多年修練,加上師叔們幾次的馭氣入體引導,才得以引氣入體。
而你若是吃了‘筑基丹’,一下子就可省去50多年的修練。”
“啊……。”
陳中天也沒想到,師傅竟然如此垂青自己……。
接著,鐘道長又示意馬漢,把身后書櫥里放著的兩本書給了陳中天,陳中天看了封面,一本《武當練丹術》,一本《武當練器術》。
一會兒道童清風手捧一只玉瓶進來,把玉瓶呈給了鐘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