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立馬下旨去辦。
當然了,這次劉玉是沒有辦法趕人了。
在劉玉帶著一大堆文武官員下船之后,遠遠觀望的百姓們就發出了巨大的歡呼,不斷地高呼“陛下英明,陛下萬年。”
看到這么熱烈的歡呼場面,劉玉不自覺地對著遠處的百姓招了招手。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見到劉玉的身影之后,將士們就開始勸告百姓們離開了。大軍人數會越來越多,這些百姓在這里實在是不方便。百姓們都想留下來幫忙什么的。但劉軍將士哪里會讓他們如愿,各個板著臉,讓他們離開。
也就是劉軍士兵們好說話,要是換做以前其他諸侯的軍隊,這些百姓立馬就成為了刀下亡魂了。
本著對軍隊的畏懼,百姓們還是聽話地離開了。來的也快,去的也快。
劉玉沒有對當場的官員進行任何的處罰,讓其回去,而后帶領大軍踏上官道,繼續進軍。
曹操等人都覺得劉玉有點小題大做了。地方官員百姓得知天下一統,夾道歡迎,表示一下忠心和孝心是無可厚非,這是民心的表現,別人想要都沒有。只不過劉玉說的也有一些道理,他們也就不勸諫了。
離家也很長時間了,文武官員們都想回家了。
圣旨下達,從廬江到洛陽之間的官道上,再也沒有出現百姓聚集迎接皇駕的事情。僅僅就是地方官員帶領手下勞軍,送上糧草補給。大軍每日所消耗的糧草數量驚人,若是沒有補給,還有到洛陽,所有人都要餓死了。
沒有大排場,這樣就減少了各項支出。地方官員都高呼陛下英明。經過大戰之后,不僅僅是國庫,地方上的府庫也是艱難。這次的征戰,所需錢糧都是就近調撥。官員們已經竭盡全力了,要是戰爭還沒有結束,地方財政就要奔潰了。
對于這一點,劉玉心知肚明。接下來的施政,就是要與民休息了。
班師的路程是遙遠的。哪怕是再好的心情,在不斷趕路之后,包括劉玉在內,也有點麻木了。所幸經過長途跋涉,大軍終于進入了司隸地界。而洛陽方面已經安排好了對接,準備好了營地和各種所需之物。
那么多的軍隊不可能全部進入洛陽,在沿途就已經將一部分兵馬分散出去。到了司隸之后,也是逐步分散安排。當然了,功勞和賞賜絕對是不會少了他們的。
很快的,大軍就通過了虎牢關,最終出現在了洛陽城十里亭。此時,以太子劉玄為首,軍機處各位大佬,神武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員,還有眾多自發而來的百姓,布置好了旗幟,備好了樂隊,準備迎接御駕親征回來的劉玉。
嚴格來說,劉玉這次是偷跑出去的,沒有得到滿朝文武的認可。陳宮等人得知消息差點雙腿一蹬去西天了。他們可是擔憂劉玉要是有個閃失,大漢天下就可憐了。好在大漢列祖列宗庇佑,劉玉毫發無傷地回來,還把天下給一統了。有了這么一個大前提,滿朝文武都達成了一致口徑,全部證明這次是當今天下御駕親征的。不這樣都不行,難道要在史書上寫著當今陛下擔憂朝中有奸細,故做迷陣,金蟬脫殼,前往江東討伐叛逆這并不是不可能。以劉玉的脾氣,誰要堅持追究劉玉偷跑出去,想來劉玉也會用這樣的手段來殺人誅心的。
要是如此,那后果就嚴重了。當今陛下做了太多出格的事情,虱子多了不怕咬。可大臣們都是要臉面的人,根本也不想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時候,給劉玉或者給自己找點不痛快。
陳宮、田豐等人硬著鼻子認了這事。他們想著劉玉在這之后找不到理由偷跑出去了,以后定然會安心很多。他們年紀都大了,經不起折騰了。
劉玄非常開心劉玉可以回來,國事可以交回去了,自己過上幾天安穩的日子了。
其他官員們都在想著這次回來,陛下定會大大的賞賜,也不知道他們會有什么獎賞。好處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