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什么是薛定諤殺人方式
曾經有一個叫薛定諤的魔法師,他提出一個假設實驗。把自己和另一個人關在一個完全隔絕的結界里,隨著他的心情有50幾率殺人,也有50幾率不殺人。而結界外的人則完全無法觀測,除非打破結界,才能得到結果。即這人被殺,或者沒有被殺。
對于外界來說,這個人到底是死是活,無法觀測,除非打破結界。也就可以認為,里面的人處于生或者死的交疊狀態,也就是這個人即活著又死了。這在現實邏輯中非常矛盾,但在理論研究中卻引入了這一個概念。
這一個理論目前主要運用于精神領域。特別是幻術方面,簡單說所有幻術都存在幾率性,再強大的幻術師對付普通人,理論上也有幾率不成功,就是幾率無限小而已。這不像是“人被殺就會死”這種直接明了,而是一種模糊不清的狀態。
這里有一些優秀的魔法師撰寫著作,引入意志力這個概念。意志力更高的人更能忍耐,更加堅韌。特別是在受刑罰的情況下,意志力強的人需要抽更多的鞭子,甚至抵死不從,而意志力弱的人直接投降。
這個和精神力有關系,卻又關系不大。歷來有不少師意志力還沒農民強,有些農民尚且能抵死不從,被抽打致死也不透露情報。而一個師被綁,卻有不少哭爹喊娘的。
另外,總所周知精神力是可以被測量的,直接測水晶球就行,即便沒有水晶球,用精神力外放釋放魔法,法術強弱可以倒推出精神力的強弱。但意志力卻無法測量,至少目前不能。
你不能通過抽他多少鞭子,來計算他的意志力強弱。這意志力本身就有很大的隨機性,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時間,哪怕同一個人,其產生的結果又都不一樣。也許平時一個普普通通的慫貨,突然之間就堅貞不屈了。
由于意志力的存在,讓幻術領域始終存在幾率性。這無疑是一個缺點,無法數據化,無法引入數學公式,只能作為經驗不斷傳承。
回到舞臺劇的劇情,主角為了反抗精神契約,直接使用了“薛定諤殺人方式。”依舊是他在精神上,產生一種既想殺人,又不想殺人這個狀態,甚至不能說搖擺不定,更像是騎在中線上。
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比如一個人去商店買衣服,遇到一件十分喜歡的衣服。想買,又不想買,在原地糾結。于是他不停的摸這件衣服,不停的試穿,再摸,再試穿,再摸,再試穿。
這個狀態就有點像是薛定諤殺人方式。結界內生死無法確定,正如他自己也不知道買不買。
直到店員終于怒了,大吼一聲“你到底買不買”這就像是外部打破結界。而這個人買或者不賣,就在這一瞬間得出結論。而在這之前,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買或者不買。
在無法確定這人真實目的的情況下,主仆契約自然無法像人一樣智能。用殺人作為行動的前提,用不殺人作為規避主仆契約的監控,聽起來十分玄幻,而實際上也沒有先例,但是依照目前理論,確實可行。
當然,如果要討論實際操作。主仆契約本身是極其強大的,一旦狀態少有偏差,那么契約也會向主人反應,到時候主角的計劃也就提前暴露。而這個混沌狀態本身就極不穩定,要以這個狀態保持六年,然后蟄伏反擊,這大概只能是神一般的操作了。
而且不但如此,契約禁止的是殺主人這個行動但倘若你能自我欺騙到“我這個動作不會殺主人”,比如主人很強大,背后捅他一刀只是好玩。那么契約也不會禁止。
同理,對于主人下的命令也是一樣。以自殺為例,主人雖然下令自殺,但如果對方的基本概念里,甚至對方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告訴他,自殺自殺性攻擊。那么他就會做出自殺性攻擊的動作來。
契約并不是控制自己的手腳,然后在自己都很驚訝的情況下,用槍捅死自己。契約是讓你自己干這件事情,整個過程是這樣的
主人下令,契約人理解,契約人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