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剛過,村里已經開始忙碌了起來,來到環山村的第一個新年,村民們想方設法讓這個年過熱鬧些。
先前舒映桐發過一批棉布和棉花,說給十歲以下的幼童做新年冬衣,并沒有量身發放,都是按平均數。
有的婦人看著自家大娃眼巴巴的渴望,心下一合計,拿了自家米糧去找那些有剩余布料的人家換一些布回來。
棉花卻是換不到的,大家都寶貝得很。
不過有新布已經足夠讓娃子們歡喜,把舊棉襖拆出來,外面的面料用新布,里襯就用有補丁的舊布。
反正穿里頭也看不到,圖個面上光,娃子也高興。
除了秋雁家,舒映桐給家家戶戶發了春條和春聯,還發了紅紙讓他們自己剪窗花。
至于其它的,舒映桐就不發了。
無論是米面還是菜肉,她都不考慮。如果開了這個頭,往后每年都會因為這件事而被人念叨。
況且這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她沒有理由來負擔這些。
北村建好房子的村民們開始想辦法讓自家過個有葷腥的年。
這四面荒山樹木雜亂,有時候人都不好走。
他們有的砍了柴挑去鎮上或者縣城換錢,換米面也是肯的。
有手藝的幾家合伙燒炭,冬天冷得凍手指頭,總有殷實的人家愿意花錢買炭。
也有編了竹子器具挑去集市賣的,還有一些原本有手藝的紛紛去鎮上或是縣里找活。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沒有本事的也難不倒他們,有活水就有魚蝦。
他們沿著津陽河一路捕撈,大冬天的一雙腿被凍得沒知覺也沒關系,只要能換錢,什么都苦都能捱。
南村就不一樣了,之前在黃地主家分過銅錢,來了這里之后也沒機會用到。
r舒映桐分伙的時候把庫房里的糧油米面和各種干貨臘味都分了出去。
農家人吃油精打細算,自從不吃大鍋飯,他們也回到以前的生活水平,毫無怨言。
平時一頓雜糧粥一頓雜面餅子就過去了,油都省著。
那些好東西也只是偶爾打個牙祭,全都留著等過年的時候敞開吃一頓。
四合院一角起了豬舍和牲口棚,三頭小野豬也在一眾小豆丁哭天抹淚的哭喊聲中被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小野豬雖然長得快,不過三頭加起來上十六兩的秤,毛豬也就一百斤不到。
每天參與的娃子都分到了豬肉,還不少。
當冬生拎著豬肉條和內臟搭頭往北村走的時候眼熱了好多人。要不是他和栓兒走得近,不少半大娃子眼紅得都想上手搶。
誰也沒敢動手。
先前他家的饅頭片被偷了,栓兒可是氣得嗷嗷叫找姚氏做主。被家里人拿荊條抽在身上疼得打滾還歷歷在目,沒人想作死。
“冬生,拿這么多肉吶你家吃不完的,分嬸子點唄”
一個洗家私往回走的婦人扛著兩條長凳飛快追上去,腆著笑臉彎下腰笑瞇瞇的盯著他手上的肉。
冬生平時很好說話,見誰都愿意打招呼問好。他也不傻,肉這種東西誰家嫌多,還怕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