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糧已經吃完,現在舒映桐開始采取吃大鍋飯的模式。
非常時期非常對待,反正從黃地主家薅來的米糧足夠多。孤木不成林,她有她的長處,也從村民們身上也學到許多她不懂的知識。
如果只有她一個人,去哪都能生活。可是要帶著珍娘和栓兒就不一樣了。
人,是需要社交的群居動物。
她已經逐漸習慣和村民們每天生活在一起的狀態,即使不說話,聽他們邊干活邊聊天也覺得生活有了色彩。
“開飯”
朱萸舉著長勺大喊,村民們紛紛放下手里的活,拿著自己的碗筷自覺排隊。
“噫今天的粥看著就好吃,聞著也香。”
“有肉味能不香么”
“還有閨女們挖來的新鮮野菜,總算能吃上一點青了。”
舒映桐牽著栓兒有些想笑。
為了這只大甲魚,可算是舉全村之力把它做成了美味。
這家貢獻兩塊姜,那家出幾顆八角,有人掏一段桂皮,有人掏幾個草果。
人多肉少,只好把肉剔出來剁碎,把背殼丟進去,煮了一大鍋雜糧粥,保證每個人能嘗到肉味。
“栓兒最小,這個蓋子就給你啃吧”
朱萸撈出那個連裙邊都煮化了的背殼遞給歡天喜地的栓兒。
小家伙接過白花花的殼還挺高興,嗦著殼跟在舒映桐身后往自家落腳點走。
“二丫姐姐,這個好吃朱萸姐對我可真好”
“怎么個好吃法”
“我沒吃過,反正就是好吃”
舒映桐心頭一酸,這孩子對食物種類的認知太匱乏了。
有一次歪著小腦袋問她,地主家是不是天天吃白面饅頭。
舒映桐把罐子放在木墩子上,栓兒已經從背簍里拿出三副碗筷,一人遞一副。
吃過晚飯,天色尚早,村民們就著月光繼續手里的活計。
舒映桐刷洗了碗筷之后,找村民重新安排最近幾日要做的事。
“明天,大家一起先把棚子搭起來,珍娘快生了。胡春生和胡楊做幾個大木桶,小桶,木盆。”
說完轉頭看向姚氏,“姚大嫂,接生的事就靠你們了,我不懂。”
“你一個姑娘家哪懂這些。別擔心,我們摸過珍娘肚子。孩子是倒著的,珍娘也生過一個,生第二個容易些。”
散場之后,舒映桐心里還是惴惴不安,做什么都心不在焉。
這沒有大夫鎮場子,也沒有接生婆,怎么都覺得沒有安全感。
“映桐,你呀,就是想得多。”珍娘慢慢疊著新做的小娃衣裳,輕聲細語安慰舒映桐。
“我生栓兒的時候沒怎么遭罪,幾個時辰就生下來了。這次也沒事的,都說第二個生得還要快。”
珍娘忍著眼淚,笑著說話,心里感觸良多。
不說別的,就說最近給肚子里的孩子做衣裳的料子。那都是細細軟軟的好布料,她活到現在也沒穿過這么好的。
“這個娃呀,可真有福氣。還沒出生呢,就被你這樣疼著寵著。也不知道是個小子還是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