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亦是如此”
輪到吳子謙時,他抱手扶拳道“學生認為,兩個縣令都做的不錯,也皆是好意,不過一個好意是于民,一個好意是于同族之中的人。”
“第二個縣令就如同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同理,富貴不照扶曾經幫扶過自己的人全,便是無情無義之輩。”
“至于第一位縣令,他心是善的,只是補給來的不及時罷了”
崔老一一點頭,“不錯不錯”
說完又看向了小元寶“謹言,你來說說看看”
小元寶想了想,道“是”
說完他行了一個禮道“學生認可吳子謙的說法,兩個縣令皆是好心,只是比起來第二個縣令,可在學生看來,第一個縣令雖然是心善,卻是更加的愚蠢。”
崔老挑了一下眉頭“哦,怎么說”
小元寶道“學生說他愚蠢的原因便是因為其的心善,山長也說過因為他的善心導致的后果,他身為縣令,應該知曉他們縣的屯糧以及能接收多少流民。”
“如果他們縣接受不了這么多,應該指引其去能讓那些流民活命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全都收到了縣中,以至于自己縣內的百姓也會出來餓死人的現象。”
“所謂慈不掌兵,善不為官,義不行賈,懶不耕地,便是這個道理,如果為將者過仁是便是將軍蠢,如果從商者太義便是行商蠢,如果為官者過善,便不能更好的護住百姓周全。”
“可以說他們縣內的最后的結果,皆是他一手造成。”
吳子謙沒有想到謝謹言能說出來這么多,忍不住辯解“可他也沒有想到這樣的后果,而且若是他不收納那些流民,那些流民便會死”
小元寶道“身為一個縣的父母官,便要走一步想三步,他沒有想到這樣的后果便是錯,而且他不收納那些流民,他怎么知道會死”
“那些流民或許還會有去其它的地方或許還會有生存的機會,他也能根據其縣中的情況護住自己縣內的百姓,而不是最后會出現人吃人的現象。”
吳子謙道“可那些流民便是活不下去才來到他們縣的。”
“他身為縣令,總不能置之不理吧”
小元寶道“是不能置之不理,但要就自己的能力而言,視情況而言,而不是不挑剔,什么樣的流民全都盡收于縣內。”
“比如說上報州府,請求其它的縣也接收一些,或者是護送到其它的州縣,有更多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全都盡收到城內,卻還沒有辦法管理好這些流民,以至于自己州縣的百姓也會出現無數人餓死人吃人的現象。”
吳子謙被懟的一句話也說不上來,小臉有些通紅,崔老卻是哈哈一笑“你們兩個都是聰明的孩子,說的都是極為有道理的。”
“你們這么小,便能考慮這么多,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聰明孩子”
他又道“其實國有法度,將有分寸,西晉陳壽編寫的三國志當中有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想來這個故事你們也都略知一二,便是這個道理。”
“任何事情,為官者,不能過善,也不該有親疏遠近之分。”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勇氣,但勇氣也要用對時候,兩位縣令,我們不能單看他的出發點,還要看他做成事情的結果。”
“但第一位便是為善導致的過后,而第二位雖然是貪婪了點,但對控制了整個縣的物價,于百姓而言有益。”
“從長遠來看,若第一位縣令能知其弱點,斷其弱點,未來也不是沒有機會,而第二位貪污之風不可長,要看他的貪婪是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