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甜有一些想法,但是她沒有說,畢竟缽缽雞和青團已經是她的主意了。
“那我們干脆來點有難度的,要不做那個佛跳墻吧肯定全場震撼。”小李半似玩笑半認真。
“可以,沒有什么不可以的,把成本把壓一下就好了。”孫師傅肯定的說。
葉甜這才說“我們確實可以做,用保溫好一點的鍋,帶到現場,鍋下面放些炭火可以保溫。至于成本,魚翅可以換成粉絲,小點的花膠、海參都不貴,干鮑魚用新鮮的小鮑魚代替,可以做成減配版的佛跳墻。”
孫師傅拍板說“好那我們就做佛跳墻。”
“那小孟和小杜負責青團的皮和甜餡料,小葉和小李負責佛跳墻,以及缽缽雞的湯底,剛好都都是要熬湯,其他人配合做配菜和串串。對了,小葉再幫忙準備一下雪菜春筍肉餡。”孫師傅安排工作,又扭頭看向葉甜“這次你的任務有點重,辛苦了”
“下周學校選拔的時候,先不用做太多,等正式參加美食節,就要辛苦大家了好了,一起加油吧”孫師傅現在很會鼓舞士氣。
說干就干,第二天孫師傅就買齊了葉甜寫的佛跳墻材料。葉甜提前收拾好各種食材,準備先做一鍋出來,他們自己試吃一下。
佛跳墻,作為一道福建美食,有很多關于其來歷的小故事,有說乞丐發明的,也有說閩菜大師發明的,不管來源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它的美味。能讓“佛聞棄禪跳墻來”的奇香,絕對是非常吸引人。
佛跳墻是一道用料非常多,集合多種山珍海味,做起來又非常麻煩費時的湯類,做好起碼需要6至8個小時。熙園餐廳也有這個湯盅,但因所用材料均是頂級,一小盅的定價就688元了。
葉甜寒假時看得多了,加之前世也做過類似的菜品,所以做佛跳墻對她來說手到擒來,甚至可以隨意把握材料的加減。
制作佛跳墻需要的材料包括母雞、鴨、排骨、牛蹄筋,鵪鶉蛋、花膠、海參、鮑魚、金華火腿、干貝、冬筍、香菇、黃酒等30余種,可以多加一些魚唇、豬蹄、鯊魚骨等,或者根據自己的喜好添減。葉甜為了降低成本,主要將部分高價食材替換成經濟實惠的。
早上,葉甜先完成第一步,把雞、鴨、排骨、豬蹄焯水,去掉雞皮、鴨皮,這樣湯不會太油。然后把這幾樣食材都放到廚房的不銹鋼大鍋里,加水,放入幾片姜,大火煮開后小火再熬6小時。
這期間,廚房的人會不時幫忙看一下,葉甜也不時來攪拌一下。下午她再來時,湯已經熬好,變成了漂亮的奶白色,這時需要把湯上面的油撇出,再把熬好的湯過濾出來,牛蹄筋和排骨也挑出來,雞和鴨這會兒差不多被煮化了。
把提前泡發的花膠、海參、響螺片、干貝一起焯水把腥味去掉。鵪鶉蛋煮熟,金華火腿、筍切片。
然后,把處理好的各種食材一層層鋪到鍋里,最底先放筍、姜片,然后排骨、牛蹄筋、鵪鶉蛋、響螺片、金華火腿、香菇、干貝、鮑魚、花膠等。把剛剛過濾好的湯倒進鍋里,再加一碗黃酒,大火燒半小時轉小火繼續熬一個小時左右,美味的佛跳墻就終于做好了。
正值傍晚,夕陽從玻璃窗照進來,廚房呈現明亮的橙色。黎悅買過一款墨水,顏色叫“夕燒”,就是這種夕陽下火燒云的明麗橙黃。
在美麗的色彩中,整個廚房里都飄著香氣,人似乎被這香味籠罩住了,都使勁的吸著鼻子,想把味道吸進肚子。
今天來三食堂打飯的學生在大廳同樣能聞到味道,他們好奇的向后廚張望。打飯的櫥窗里也都是好吃的菜,但好像并沒有擺出特別香氣的那個菜品。
孫師傅讓廚師們都先品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