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接過喝了口,才道:“呃,教育這話題,太寬泛了,就先從很多人推崇的美國教育說吧!”
“你講!”
“很多人說美國教育鼓勵學生思辨創新,中國教育愚昧落后。但我想說,他們說的太片面了。
美國教育資源兩極分化,公立中小學的財政,大多來自于所在教區居民住宅的財產稅。
因而財產稅高的富人區,中小學質量就好。財產稅低的窮人聚集區教育資源就差,這點跟中國,其實有點類似。
衛敏點點頭,不置可否。
聽陸炎繼續道:“為了讓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美國最頂尖的富人除了購置富人區住宅,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教會學校。
這樣的學校享有著比公立學校大得多的自主權,在學費定價、教材選擇、人事錄用、設施建設等等方面,政府都無權插手。
一年動輒幾萬美元的學費,比許多大學都貴,普通家庭根本望塵莫及。學校里的教師往往是碩士、博士背景,掌握著最先進的教育理念。
衛敏點點頭:“差不多,也就這種情況!”
“這種學校,是為培養具有相當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能夠統治社會的下一代精英而存在的,窮人是被排除在外的。
但是咱們國內,卻缺少這種學校,讓很很多富豪糾結。
把孩子留在國內吧,教育優勢不夠明顯。
送出去吧,因為不能就近管著孩子,兒女很容易就長歪了,變成最擅長揮霍資產,卻不能接管家族生意的存在。”
衛敏聽到這,點點道:“有點意思!”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國內目前的教育體系,還沒有能夠讓精英產生自我復制的能力。
他們通過自我奮斗和機緣巧合爬到社會頂層,卻沒法把這些帶來成功的資本穩定地傳承給下一代。
雖然他們在子女教育方面進行著探索,如盡早進行政商歷練、把送出國等等。可這些都不是結構性的解決方案,跟歐美那種系統的培育精英模式,不能相比。還要面對父母工作繁忙、鍛煉方法不當、回國不接地氣等問題。
衛敏的孩子也在國外,顯然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也有過類似的感慨,只是不像陸炎說的這么透徹。
感慨道:“還真像你說的這樣!”
旋即仰起頭,笑道:“那你有沒有想過,辦一個從小學到高中的精英學校?應該會受很多家長歡迎的?”
陸炎笑了,“我的兒子還小,將來的事也難說!
不過就這個話題討論,目前的教育模式,對國內精英階層不利,對廣大的底層人民,是好消息。
說明通過教育形成的社會上升的通道,還沒被堵死。精英一代還不能穩定的培養出精英二代,又或者說,很多富人還沒有培養下一代的精英意識。
很多寒門子弟還是有機會通過接受教育,實現階層跨越。
不過有一點需要講的是,美國,已經穩步發展三百年,社會階層早就固化。
而國內,還不到一百年,很多人更是三十年內才富起來。
衛敏道:“你比他們更快,才五六年就起家了!”
陸炎訕訕一笑,沒謙虛也沒自夸,只道:“其實縱觀人類歷史,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階級,都傾向于貴族世襲。
通過教育實現社會流動性,讓寒門子弟能夠通過讀書出人頭地,是咱們中國特有的發明。
和我們高考一卷定終生不同,美國的大學錄取,標準考試成績不是唯一的。
除了分數,還要綜合考察學生上交的個人論文、老師的推薦信、有意義的課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