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本已經疲乏的新人競賽被重新提了起來,并且稍微修改了規則。
這次的目的不僅僅是選拔優秀的新人,而是讓那些有天賦的新人可以打破這一規則,成為當年此行業的頂流,也就是造星計劃。
這幾乎是相當于直白的告訴年輕人,如果你覺得自己足夠優秀,那么來吧,來參加新人競賽,只有你真有那個本事,我們就讓你成為規則之外的那個幸運兒。
就比如演員比賽,前面比拼演技階段,那三百位評委可都是三個行業的頂級水平,幾乎相當于三分之一的娛樂圈了,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表演這么久,多的是機會讓選手們展現自己的實力。
而到了總決賽,更是一次直接合作的機會。
導演們選心儀選手的時候,肯定會把所有選手的表演看完,之后還會和其中一位共同拍攝短篇,這就相當于給了導演們印象,讓他們記住你,在需要演員的時候,想起你。
最后,比賽結束的冠亞季軍都會有不同等級的資源獎勵,這幾乎是明晃晃跨過相應等級的合作,只要你能成功,讓其他人看到你的能力,再加上新人競賽攢下來的人氣,幾乎很少有導演會因為等級的問題而拒絕你了。
當然了,這是普遍的想法,但實際操作還有很多問題,像背后公司之間的博弈,像資本的運作。
但這一套是成功的,原因也很簡單,從新人競賽走出來的,基本都會被大公司包攬,而大公司花了大價錢簽你,當然是看到了你身上的潛力,以及能打破潛規則的機會,自然也愿意為你去運作,爭取把潛力變成現實。
而且這種運作比其他演員要來的容易得多,因為在比賽過程中,你已經在那么多導演編劇和前輩演員面前,混了個臉熟,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大家都會更傾向認識的人。
所以說,總結賽和導演們配合,其實是一個最有效的直通車。看似讓比賽不公平了,讓別人的優勢更加明顯了。
但背后卻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只在于你能不能在導演們面前,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影響。
比賽或許是輸了,但導演們記得你,在自己的劇組需要某個角色時,想到你,那你就贏了。
雖然四級導演片子里的c類角色,依然是c類,但只要進去了,下次有沒有可能成為b類大多數一二級演員,想要進入大導的劇組,往往都求助無門,也就導致他們晉級失敗。
很多演員不能晉級,不是他們的實力不夠,也不是角色積累不夠,而是他們往往沒機會進入三級四級導演的劇組,只要進了,就有進一步的可能。
新人競賽的優勢就在這里,讓這些優秀的新人們,在這些導演們面前混個臉熟,等以后他們需要晉級了,想辦法和這些導演們聯系聯系。
是以前認識甚至看好的人,求到你面前了,又不是多大的要求,只是個b類甚至c類角色,那幾乎沒有導演會拒絕。
如果他背后的公司再給力一點,打好關系,甚至還能借此獲得更好的資源。
所以說,每一個新人,只要能進入總決賽,就已經贏了,比大多數演員都來的前途順暢。
而每年的新人競賽不遺余力的籌辦,也正因為此,每年為娛樂圈注入新鮮血液,在不大規模破壞規則的前提下,盡量叫優秀的新人看到希望,使得這個行業欣欣向榮。